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课程.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 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 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 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 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诵读初体验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补充作者和写作背景。 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味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 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 议官时。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 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 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 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那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写作 背景以后我们再读文章时就应该注意情感的表达,应该是一种悲愤情感。那么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 再读一遍。 师:很有气势,把词人的那种悲愤之情给传达出来了。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 1、本次的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请试着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并具体分析。明确:无人会,登临意 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三、上片赏析 问题 1: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明确:借景抒情 问题 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明确: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问题 3、此情此景,作者有着什么样的行为?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明确: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楚天: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紧扣登临的地点。“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开头两句是实 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 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 第二层:“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岑,小而高的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这里的目:,作动诃,看的意思。词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 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 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里用的是倒装。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 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其实是人心中有仇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是在献愁供恨。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学生齐答:移情)对,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 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 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以上几句,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入小,由远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恨”,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 第三层:“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