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 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 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 1 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 2、3 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 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 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 4、5、6、7 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 4 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 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 5 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 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 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 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 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 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 6、7 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 8 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 4 节看成第三段,5 节为第四段,6、
7 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
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 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 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 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 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 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 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 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 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 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 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 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 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
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 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 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 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 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 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 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 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
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 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 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 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 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 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重型车辆事故救援培训.pptx
- 六年级家长会方案最新.pdf VIP
- 久保田D722发动机零件图册.pdf VIP
- 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英)(202210).pdf VIP
-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第三版)卢卓群-第四章.pptx VIP
- 《水浒传》导读封面+第一周任务卡.docx VIP
-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与运维》 课件 第31-32讲-点焊机器人.ppt
- 北大荒精神专题讲座党史学习教育课件.pptx VIP
- 2024年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PPT课件.ppt VIP
- Find_My_Network_Accessory_Specification__Developer_Preview_R3-高清版操作说明.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