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蚕桑丝绸文化.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地蚕桑丝绸文化 在世界上,中国人最早把一种野生昆虫驯化成服从人类意志的“蚕宝宝”, 让其吐出缕缕雪白的蚕丝,美化人类的生活。丝绸也赢得了“东方艺术之花”的 美誉。早在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吴地就有蚕桑丝织活动。1958 年, 考古工作者在湖州南郊钱山漾新石器遗址的下文化层中,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 和一小片没有碳化的绢片。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确定绢片的年代为 4700 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 中国是丝绸文化的发祥地,而吴地则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魏晋时 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太湖流域吴文化的发展。太湖流域土地肥沃,但由于地 势低洼,降雨量充沛,历史上水患频繁。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派8 千士兵屯驻 太湖流域,负责修治、疏浚水利工程。吴地军民同心协力,挖深河道,用淤泥筑 起堤坝,形成了少则数十亩、多则上百亩的圩田。挖深的河道便于排洪、引水, 加高的圩埂又能护田,大大加强了太湖流域的防洪抗洪能力。圩田种稻,圩埂植 桑,田蚕相得益彰。旱涝保收的“圩田”,大大促进了吴地稻作文化和蚕桑丝绸 文化的发展。南宋时,临安(杭州)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吴地成为中国丝绸文化 最发达的地区。明清之际,吴地的丝绸文化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东亚,乃至全 世界。 太湖流域原先的桑树称 “荆桑”,也叫野桑。宋时,太湖流域的蚕农从黄淮 流域引进了经嫁接的鲁桑,学会了桑树嫁接技术。荆桑根须发达,能从土壤中充 分吸收养分,但桑叶既小又薄,出叶率不高;鲁桑的桑叶既宽大又厚泽,但根须 不够发达,吸收养分的能力逊于荆桑。太湖流域的蚕农通过荆桑与鲁桑的嫁接, 培育出了一种新的品种――湖桑。湖桑,吴地俗称 “家桑”,兼具荆桑与鲁桑的 优点,成为一种优良的桑树品种。 明清之际,湖州菱湖一带的养鱼业十分发达。清代诗人厉鹗在 《菱湖诗》中 写道:“鱼多论斗卖,菱好及时栽”。当地农民在鱼塘堤埂上“播谷种蔬,树植蚕 巢”,让鱼与桑形成良性的食物链,即桑叶喂蚕,蚕沙(蚕屎)喂鱼,鱼塘淤泥 作为桑林肥料,这便是颇具特色的“桑基鱼塘”。 1 元朝,太湖流域的蚕农改良了北丝车,用南丝车缫出了比北丝车缫出来的“肥 丝”要精细得多的细丝。明代,湖丝声誉鹊起,赢得了“湖丝甲天下”的美称。 其中“辑里丝”更是细丝中的翘楚,它质地细匀白韧,随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 享誉海外。辑里村,又名七里村,是位于南浔与乌镇之间的一个小村镇。该地“穿 珠湾,水澄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到了近代,“辑里丝”名声与日俱增,以 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为特色,曾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博览会、国 货展览会上频频获奖。连清室的龙袍、凤衣也指定用“辑里丝”织造的丝织品裁 制。太湖流域的蚕农纷纷效仿辑里人的方法,缫出细丝,也称辑里湖丝。 “无丝不成镇”,丝绸业的兴盛,带动了工商业的繁荣,南浔、菱湖、双林、 乌镇、盛泽等市镇成为重要的丝绸集散地,发展成“烟火十万人家”的江南雄镇。 江南丝绸业小城镇上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吴地的蚕桑业、缫丝 业和丝织业均十分发达。双林的“倪绫”是明代朝廷大臣“奏本”的专用绫。“机 杼之有,相沿此业,巧变百出”。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 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沈寿便是近代苏绣名家中的佼佼者。 沈寿(1872~1921),原名云芝,字雪君,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菱湖竹墩 人。从小随父寓居江苏吴县,学习刺绣,十五、六岁已名满姑苏。1904 年沈寿 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极为满意,赐 “寿”字, 遂易名为“沈寿”。同年,沈寿受清朝政府委派赴日本进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 本的刺绣和绘画艺术。回国后被任命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自创“仿真绣”,在 中国近代刺绣史上开拓了一代新风。 1914 年,近代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来到南通, 担任了所长兼教习。在教学中,她主张 “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表现 人事物景的能力。7 年内,传习所培养了众多刺绣能手,使南通成为名播江浙的 刺绣之乡。南通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薄”“匀”“净”的风格,畅销海内 外。 蚕桑丝绸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消化吸收太湖流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让劳动力转化成财富。南宋陈旉《农书》所述,吴地

文档评论(0)

文库垃圾佬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这个人很懒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