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梨轮纹病
Pear Ring Rot
梨轮纹病又名粗皮病、瘤皮病、水烂。是我国梨树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有些梨园,枝干发病率达100%,病果率达40%~50%。枝干发病后,导致树势衰弱;果实发病,引起果实大量腐烂。河北省鸭梨及雪花梨产区,曾几度严重发生,损失惨重。此病除危害梨树外,还可危害苹果、桃、杏、花红、山楂、枣、核桃等多种果树。
症状
主要危害枝干和果实,有时也可危害叶片。
枝干:枝干受害,常以皮孔为中心先形成暗褐色瘤状突起,病斑扩展后成为近圆形或扁圆形暗褐色坏死斑,直径约5~15mm。秋后病斑停止扩展,沿病斑外缘产生一圈裂纹,边缘翘起呈马鞍状。第二年病斑继续向外扩展,在原病斑外形成一圈坏死斑,并于第一年生病斑上产生许多不甚明显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秋后病斑又停止扩展,外缘产生裂缝,边缘翘起。第三年又向外扩展,产生小黑点、形成坏死斑……。经过连年扩展后,形成以皮孔为中心的同心轮纹状病斑。枝干上病斑多时,导致树皮粗糙,故称“粗皮病”。枝干病斑一般较浅,仅限于树皮表层,对枝干危害不大;但是在弱树及弱枝上,有时病斑可深达形成层,造成树势衰弱甚至枝干死亡。潮湿条件下,病斑小黑点中可溢出灰白色黏液状分生孢子团。一个小黑点一般可连续产孢3~4年,最长可达9年。
果实:多数主栽品种如鸭梨、雪花梨、酥梨等,采收前很少表现症状,症状表现多在采收后7~25d内,少数可延迟至采收后43d。因此,这类品种严重发病主要表现为储藏运输期大量烂果。某些品种如砘子梨、红梨,采收前即可大量烂果,采收后仍可继续表现症状。果实病斑均以皮孔为中心,初为水渍状浅褐色至红褐色圆形烂斑,在病斑扩大过程中逐渐形成浅褐色与红褐色至深褐色相间的同心轮纹。病斑组织软烂多汁,无特殊异味,前期不凹陷,后期稍显凹陷并从病斑中部开始逐渐产生散生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在常温储藏条件下发病,病斑上常有明显的轮纹;在冷藏条件下发病,多数不形成明显的轮纹斑,而呈现病斑中部浅褐色,外圈颜色较深为黑褐色甚至黑色的宽边。
叶片:病斑初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略显同心轮纹;后期逐渐变为灰白色,其上散生稀疏的小黑点。叶上病斑多时,常互相联合,导致叶片焦枯早落。
病原
学名:枝干轮纹病菌的有性态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 f.sp. piricola (Nose) Koganecawa et. Sokwwa。属子囊菌亚门葡萄座腔菌属。自然界常见的无性态为轮纹大茎点霉Macrophoma kuwatsukai Hara。该菌危害果实,形成轮纹状烂果,因此通称为轮纹病菌。危害果实的另一种病菌俗称干腐病菌,即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 de. Not.,属子囊菌亚门,无性态产生大茎点(Macrophoma)、杏核小穴壳(Dothiorella)型分生孢子。该菌在枝干上形成溃疡型的坏死斑,即常见的干腐病。
病原形态:子囊壳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在子座中单生,黑褐色,大小为220~390μm×170~280μm,有短喙。子囊长棍棒形,大小为95~140μm×22~26μm,每个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至淡黄色,椭圆形,大小为22.5~31μm×9~13.5μm。无性态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320~390μm×210~370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钝纺锤形至长椭圆形,大小为20~30μm×6~9μm。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温度为15~35℃,适温27~30℃;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如无光照,病菌不产生分生孢子,但在灭菌的桃树枝段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另外,在有光的条件下,温度为15~25℃经15d左右就会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黑光灯照射也可促进孢子的产生。
分生孢子在清水中萌发,于30~34℃下经22h,萌发率达95%。分生孢子萌发时先产生1~2个横隔膜,少数产生3个横隔膜,然后在孢子两端长出细长的芽管。
病害循环
轮纹病菌和干腐病菌均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枝干病斑上越冬,其中干腐病菌还可在树上及落地枯死枝、树上枯桩、干橛、支棍及其他树木的枯死枝等部位越冬。第二年,越冬部位的病菌释放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经过风雨传播,从枝干皮孔或伤口侵染枝干,导致枝干发病;从果实皮孔侵染果实,导致果实带菌和发病。
刚落花的幼果即可受到病菌侵染,成长期的果实也可不断遭受病菌侵染,侵染果实的病菌均来自各个越冬场所,都应称之为初侵染。当年被侵染的果实,有些可在采收前发病,多数在采收后发病,病果上不产生成熟的分生孢子器。该病没有再侵染。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象条件、枝干轮纹病的发生程度、寄主的生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气候条件合适,又有充足的越冬菌量就会造成轮纹病的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