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动静脉穿刺导致皮下血肿的案例分析.doc

直接动静脉穿刺导致皮下血肿的案例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总院一病区 【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动静脉穿刺导致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方法:选取我科108例直接动静脉穿刺中21例并发皮下血肿患者的资料,分析皮下血肿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实施干预。结果:皮下血肿与部分年轻护士穿刺技术不过关、压迫止血不当、患者生理因素和认知水平低有关,通过培训提升年轻护士穿刺成功率、改进有效止血方法、对高危患者的重点管理并积极治疗已发生血肿,现皮下血肿发生率下降,已发生血肿的患者均痊愈或好转。结论:分析直接动静脉穿刺致皮下血肿的原因,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促进血肿吸收,加快患者康复。 【关键词】直接动静脉穿刺;皮下血肿;护理 直接动静脉穿刺是建立临时血管通路的常用方法,有操作简单、迅速快捷、费用低的优势[1]。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皮下血肿等并发症时常发生,可导致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增加患者痛苦[2]。本科室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护理21例发生直接动静脉穿刺导致皮下血肿的患者,经有效的护理干预,患者治愈或好转,现将原因及护理对策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护理108例直接动静脉穿刺患者,其中有21例出现皮下血肿,其中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42.56±2.3)岁,血肿位置腕部13例,肘部8例,血肿直径<10cm者14例,11~20cm者5例,>20cm者2例。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发生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 1.3结果 21例皮下血肿均完全吸收,未出现局部无菌性坏死。 2原因分析 2.1部分年轻护士穿刺技术不过关 部分年轻护士对血管的解剖位置及走形不熟悉,盲目进针,不注意手法和角度,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导致血管壁出现穿孔和撕裂,也可促进皮下血肿的形成:穿刺针直接通过皮肤刺透动脉和静脉的血管壁,可导致穿刺针周围小量渗血[3]。 2.2压迫止血不当 部分年轻护士缺乏经验,首先对患者凝血功能未能充分了解,穿刺部位压迫止血时间过短,使局部形成皮下淤血以及血肿;其次压迫面积不足,由于操作者进针角度、皮肤脂肪厚度等的不同,这使得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往往不在同一点,按压面积不足也会导致皮下血肿。另外,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差,水肿或肥胖导致血管深、压迫困难也是血肿形成的原因。 2.3患者自身因素 动静脉穿刺并发皮下血肿与患者血管条件、凝血等生理因素相关,部分患者合并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凝血机制差,增加皮下血肿的风险;老年患者的血管条件差,血管壁变脆,营养不良者的皮下脂肪少,血管滑动难以固定,更易出现皮下血肿[4]。此外,患者由于对穿刺方法不够了解,穿刺过程中不配合导致穿刺失败引起少量出血:患者活动过度,患者肢体的扭动会引起管路移位或滑脱引起出血,导致皮下血肿。 3护理措施 3.1提升穿刺成功率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动脉穿刺点首选表浅的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桡关节部位血管穿刺容易固定,对于心脏的负担相对较轻且血流量大,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小,尽量避开肘关节部位血管。对于一次穿刺失败的情况,应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增加血管损伤[5]。针对特殊病人应由熟练掌握穿刺技巧,经验丰富的护士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预防或减少因反复动脉穿刺而引起的出血、血肿。另外,超声引导可以提高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并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发展迅速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实践[6]。我们的团队也在积极学习新技术并将超声引导用于动静脉穿刺中,大大提升了穿刺成功率。 3.2有效充分止血 掌握压迫止血的部位、方法、力度、面积、时间,有效充分止血。在压迫过程中可使用无菌纱布包压于穿刺处,持续压迫血管穿刺点而非皮肤穿刺点,局部压迫15~20min,保持压力适当,以不渗血,感知血管震动或听到血管杂音为宜。影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患者采血后局部止血效果差,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抑制内源性二磷酸腺苷、5羟色胺等的释放来发挥其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使抗凝血作用增强,采血部位出血的概率增大。因此,对凝血功能较差者可适当延长压迫时间[7],对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采集动脉血后,充分按压止血后,应随时关注患者穿刺点出血情况,包括渗血(放松按压棉签后,有新鲜血自皮肤针眼渗出)、瘀斑及血肿。我们也在实践中改良压迫止血方法,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棉签、棉球、纱布块、纱布卷加弹力绷带的方法,做到有效充分止血,降低皮下血肿的发生率。 3.3重视高危患者管理 首先,在对患者进行动脉或者静脉采血前均应关注患者的异常化验指标,尤其是凝血相关指标,警惕患者因凝血功能差而引起皮下血肿以及淤血,对凝血时间长、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延长压迫时间,预防皮下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01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