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心理课教学设计---拆掉思维里的墙
[教学理念]
思维定势(Thinking?Set),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思维定势一方面可以缩短对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减少思考时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可能会使人难以变换思维角度,理不出新的思路,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阻碍问题的解决,有时甚至扼杀个体的创造潜能。
教学实践发现,高中生解题中的不少失误都是由思维定势造成的。本节课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思维定势对我们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了解打破思维定势对我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意义,帮助学生在训练中打开思路,让学生体验打破思维定势带来的成就感,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思维定势以及思维定势影响的双重性,在肯定积极影响的同时,尽量减少它带来的消极影响。
2.尝试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3.通过游戏的体验和互动,增强自我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和互动,学会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与技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活动时间] 45分钟
[活动材料及准备]
l 学生分组
l 80cm长绳(每人一根)
l 成长拼图(每人一张)
l 《大脑诡计之预期》视频节选
[辅导方式] 团体活动、小组讨论、教师讲评
[活动流程]
第一环节 暖身活动——反应速度大比拼
1、教师陈述活动规则。
2、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同学被老师“套路”了呢?
3、教师总结,并引出主题:突破思维定势。
【设计意图】 学生在趣味游戏活动中,初步体验思维定势,引出本课主题。
第二环节 心理透视镜——初识思维定势
一、思维定势的含义
1、教师多媒体呈现故事。
一个聋哑人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先用左手作持钉状,捏着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右手作锤钉状。售货员见状,递过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于是售货员明白了,他想买钉子。
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人,他想买一把剪刀,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做呢?
2、学生进行分享与交流。
3、教师小结:思维定势(Thinking?Set),也称“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二、思维定势的作用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思维定势?它有什么积极作用?
2、教师小结:积极作用——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3、教师多媒体呈现思考题。
一支蜡烛、一枚图钉、一盒火柴,利用这三个条件,把蜡烛点燃,固定在直立的墙壁或上。
4、学生进行分享与交流。
5、教师小结:消极作用——在情境发生变化时,思维定势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心理故事、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的含义,启发学生认识到思维定势的利与弊,激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动机。
第三环节 脑力激荡——突破思维定势
活动一:九点连线——突破自我设限
活动规则:用一笔(笔不离纸),4条直线将9个点连接起来
活动二:给绳子打个结——学会逆向思考
活动规则:两手抓住绳子的两端,请在不松手的前提下打出一个结。
要求:双手不离开绳子的两端,五个手指不能分开,也不能将自己的手捆在绳子里。
活动三:传钥匙圈——打破常规思路
活动规则: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每组两个钥匙圈,把钥匙圈从队首传到队尾,必须按照顺序,并使每个同学的手都接触到钥匙圈。
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你们要不停尝试改进你们的策略,直到可以在规定时间(2s)内完成任务。
活动四:脑力激荡——学会发散思维
活动规则: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尽可能列出回形针的用途。
要求:每小组不少于10个,越多越好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活动体验,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突破思维定势的快乐,深化理论认识,更好的为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努力。
第四环节活动总结
1、教师分发成长拼图,学生反思本课的感想与收获。
2、教师多媒体呈现教师寄语。
“妨碍人们创造最大的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