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灸
2018 年 01 月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
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0.5%碘伏,棉签 ,棉球,
镊 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洪应明》
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
图 1-1 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
持 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
进针。(图1-1 )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
端, 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
肌肉丰 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
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 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
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45 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15 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
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
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杜甫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 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
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汤显祖》
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白居易》
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
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