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很多年前,一支探险队伍到南极探险,不幸遇到了暴风雪,等到暴风雪过了,大家都饥肠辘辘,这时候大家才想起要吃东西,可是发现随身携带的火柴都丢了,这可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取火了,这么寒冷的天,面包,食物都冻成“石头”。这时,一个经验丰富的教授找到了一个很好方法,用冰取火,同学想想,这冰怎么取火啊? 透 镜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放大镜上的透镜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眼镜片上的透镜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照相机上的透镜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数码摄像机上的透镜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数码摄像机上的透镜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物展台上的透镜投影机上的透镜 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望远镜上的透镜活动一:透镜的分类中央厚边缘薄凸透镜:透镜中央薄边缘厚凹透镜:辨别下列透镜凸透镜( )A B D凹透镜( ) C E F活动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辨别透镜的方法:方法一:摸的方法。成放大像——凸透镜看近处的物体成缩小像——凹透镜方法二:看成倒立像——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成正立像——凹透镜能会聚光线——凸透镜方法三:照能发散光线——凹透镜像和镜同向移动——凹透镜方法四:晃像和镜反向移动——凸透镜活动三:制作水透镜你能否用你们桌子上的实验器材:玻璃板、滴管、细铜环、水,制作一个简易的透镜,并辨别透镜的类型吗? 友情提醒: 方法一、用滴管轻轻地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水滴,观察并辨别水滴为何种透镜? 方法二、将细铜环浸入烧杯的水中轻轻取出近距离观察课本上的文字,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辨别铜环中的水滴为何种透镜? 再轻轻抖动细铜环后近距离观察课本上的文字,你又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辨别铜环中的水滴为何种透镜?透镜对光线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透镜的几个名称主光轴O光心:透镜的中心。主光轴:通过透镜的中心并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凸透镜透镜的几个名称实焦点OFF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实焦点(F)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焦距(f)OFFf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f )。两边的焦距相等虚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经凹透镜发散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虚焦点F焦距(f)焦距(f):虚焦点到凹透镜中心的距离.活动四: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请设计一种简易的实验方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要求:1、画出实验的示意图.2、所需的实验器材和步骤是怎样的?讨论和交流同学测量的凸透镜的焦距相同吗?你认为用此方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精确吗?影响测量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很多年前,一支探险队伍到南极探险,不幸遇到了暴风雪,等到暴风雪过了,大家都饥肠辘辘,这时候大家才想起要吃东西,可是发现随身携带的火柴都丢了,这可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取火了,这么寒冷的天,面包,食物都冻成“石头”。这时,一个经验丰富的教授找到了一个很好方法,用冰取火,同学想想,这冰怎么取火啊?早在我国西汉(前206~公元25年)《淮南万毕术》中就有关于冰透镜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积水太阳一天,大雨过后,李家瑞家的花花正趴在自己窝里的干草上,狗窝的上方是用透明塑料纸搭起来的,天晴了,太阳出来了,透过积水的阳光照在狗的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小狗正享受着这份惬意时,突然自己的尾巴着起了火,疼得它上蹿下跳.你知道是谁惹的祸吗?谢谢光临! 欢迎指导!You made my day!我们,还在路上……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人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从古至今,学习和旅行都是相辅相成的两件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3School Life Lesson 16 We Are with You课课件.ppt
-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三单元知识梳理.ppt
-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小河淌水》课件.ppt
- 人教九年级上册美术课件-5.2 民间美术的功能与特点.pptx
- 人教PEP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2 My family 课件.ppt
- 幼儿园-4-一步一步_走啊走-课件.ppt
- 牛津深圳版九年级英语下册Unit 5 Period 4课件.ppt
- 幼儿园 74月亮生日快乐-绘本课件.ppt
-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语文课件-9《古诗三首》.ppt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习题课件-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