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散文阅读结构思路,(附思维导图+教材经典课文示例解析).docx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散文阅读结构思路,(附思维导图+教材经典课文示例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行文思路 (一)纵向式 1.时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写人记事散文和文化历史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人记事,文化历史散文特点是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来抒发感慨和思考。这类散文内部结构一般为相承式。 示例: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思考“一个消逝山村”的“前世今生”。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登泰山记》) 2.空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写景类散文和场景变换类叙事散文,写景类散文以移步换景、景变情迁为特点,其内部结构关系一般为相并关系。场景变换类以在场景变换中进行叙事为特点,其内部结构一般是相属式。 示例: 《荷塘月色》 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空间顺序) 《故都的秋》 作者通过“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凉闲人”“秋日红枣”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3.逻辑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抒情说理类散文。作者以情感抒发或哲理思考统率全文,最能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逻辑顺序通常从事物事理的不同方面展开,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有主次联系、因果联系、递进联系、总分联系,或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都可以看作是逻辑顺序。 示例: 《荷塘月色》 情感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故都的秋》 ?紧紧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展开描写 《记念刘和珍君》 无论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是“无话可说”,都饱含着鲁迅先生的“悲愤”。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赤壁赋》) (二)横向式 1.总分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情理类散文。一般结构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是感情基调、或是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的维度、层面展开论述或抒情。 示例: 《故都的秋》 文章开篇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对比,点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然后整篇文章是以“清、静、悲凉”为中心层层递进,逐步刻画了故都的清秋景色。 2.对比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抒情类散文。一般结构是通过时空对比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感悟。 示例: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由眼前景联想到从前景,在古今对比中体现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3.并列式:包括 示例: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 《我与地坛》 第一部分重点写我与地坛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写我对母亲的情感。 二、线索分析 (一)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时间的变化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多用于状物类散文。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与上同 (二)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示例:《荷塘月色》与上同 (三)以逻辑顺序(含感情变化、由实及虚)为线索: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串联成文,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 示例: 《故都的秋》 ?以“清、静、悲凉”统领全文 《荷塘月色》 以作者“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回到现实,仍不宁”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四)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赋予某个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物象展开行文,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 示例: 《我与地坛》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秦腔》中以“秦腔”为线索 (五)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作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示例:多见于写人散文 (六)以事件为线索: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一路写下去,构成文章。 示例:多见于叙事散文。 散文线索作用或效果: 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特殊方面: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三、句段作用 (一)开头句段: 内容层面——开门见山,引出描写的对象,点明题旨;交代写作的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开篇点题。 结构层面——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扬)后扬(抑);照应题目等。 表达效果——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示例: 《故都的秋》 首段的作用 ①第一段议论开篇,照应标题,又与结尾前后呼应形成了严密的回环往复的结构;②点明文眼——北国秋天特别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静”是秋的客观特征,“悲凉”是作者对秋的主观感受,统领全文;③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者到北平的原因既有痛失爱子的家庭悲剧因素,又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因素;④奠定情感基调——既有浓浓的悲伤之意,又有赤诚的家国情怀。 《荷塘月色》 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结构上的作用 交待心绪不宁,点明夜赏荷塘的理由,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记念刘和珍君》 开头第一、二节为什么作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