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述要第1页/共28页第2页/共28页李振华教授简介 李振华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六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颇深,擅长治疗脾胃病、急性热性病及疑难杂病,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河南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等,并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2006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9年被两部一局评为首届“国医大师”。第3页/共28页李振华教授简介 李振华教授承担的科研有“乙脑临床治疗研究”、“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七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及实验研究”、“十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和传承方法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研究项目“李振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应用与评估研究”,其它项目均获河南省一、二、三等科技成果进步奖、重大科技成果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第4页/共28页李振华教授简介 出版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李振华医案医论集》、《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李振华》,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合编第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医内科学》教参、《中医症候鉴别学》等八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中医学术论文近70篇,学术传承人发表学术思想论文30余篇。 第5页/共28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会见李振华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接见李振华教授第6页/共28页河南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建中,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安萍,河南省委副书记陈全国,李振华教授,河南省副省长宋旋涛,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郭俊民,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从左至右)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夏祖昌会见李振华教授第7页/共28页李振华教授坚持诊病带徒,指导应届研究生第8页/共28页李振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述要 李振华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精研脾胃学说,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见解和用药特点的以脾胃学说为指导的学术思想。现介绍如下: 第9页/共28页一、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的运化功能全赖脾的阳气作用,饮食劳倦,脾胃病日久或它病日久,损伤脾气以至脾阳,使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均可形成脾虚证,故脾本虚证无实证。胃主受纳降浊,胃属六腑以通为常,以降为和。若饮食不节,停滞于胃,或寒凉、积热蕴积于胃,或感受外邪,寒入于胃,热蕴于胃,秽浊之气犯胃,它如情志伤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等,皆可使胃之受纳、和降功能失职,胃气不降,浊气壅塞,形成胃之实证,故胃多实证。第10页/共28页二、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李老认为脾失健运和升清,主要责之于脾的功能虚弱即脾气虚甚至阳虚。健脾药物无论是淡渗利湿,芳香化浊燥湿,益气温中化湿,以及大辛大温之药温化寒湿,无不都在助脾气或脾阳。第11页/共28页对脾胃病的治疗,李老在临证遣方用药时,根据慢性脾胃病气(阳)虚者占90%以上的临床经验,在经方、时方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用药的体会,自拟组成了脾、肝、胃同时治疗的李氏香砂温中汤,用于各种慢性脾胃病之脾胃气(阳)虚证,收到了显著疗效。李老治疗脾虚证时,健脾常用甘味药。甘味药补益脾胃,但药性有偏温偏寒之别。味甘性温者有补气助阳之功,适用于以脾胃气虚为主的病证;偏阳虚或脾胃虚寒者,又需辛热之品以温补脾阳以助运化。 第12页/共28页此外,李老治疗脾虚证还常从祛湿着手,认为脾虚生湿,湿浊困脾,则常影响脾的运化功能。祛湿常用淡渗利湿、芳香化湿、苦以燥湿、温化寒湿等法。㈠淡渗利湿:对于脾虚生湿,以致湿盛为患者,健脾尚需配薏苡仁、茯苓、猪苓、泽泻等渗湿利水之品,使水湿下渗而脾运得健,此即如李老常言:“利湿即所以健脾”。 ㈡芳香化湿;常用砂仁、白蔻仁、佛手、藿香、佩兰等药物,使湿浊得化,脾气自健。第13页/共28页㈢苦以燥湿:李老认为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治疗当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湿淫於内,治以苦热,以苦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之旨,对脾为湿困者宜用苦燥祛湿之品。 但苦味药亦有偏温偏寒之异。味苦性温者多以燥湿化浊为主,适用于脾湿偏盛者;味苦性寒者则以燥湿清热为主,多用于脾胃湿热蕴结或暑湿伤中之证,临床上视证而各有所宜。 李老特别指出,对于脾胃病湿热蕴结者,清热不可纯用苦寒,以免苦寒太过伤及脾气。第14页/共28页 李老认为,脾病多湿而治重温燥,正如《金匮要略》所云:“祛湿当以温药和之”。故治疗湿盛困脾,总宜温燥健脾,并结合湿邪阻滞部位之不同,随证治之。㈠如湿蒙于上,而致眩晕、首重如裹者,在甘温燥湿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