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究竟是平仄重要,还是意境为先?两者其实可以共存.docxVIP

写诗究竟是平仄重要,还是意境为先?两者其实可以共存.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写诗究竟是平仄重要,还是意境为先?两者其实可以共存 这段时间,头条又推了一波我的专栏,主要是专栏中的一篇文章《平仄并没有那么难,明白原理后轻松推导而出,从此写诗不发愁》。没有悬念的,又引起了大家对于平仄和诗意的大讨论,有支持写诗要讲平仄的,也有反对平仄的,认为诗意才是一首诗的灵魂。 无法一一回复,因此以这篇文章表达一下个人的看法,与各位诗词大家、爱好者探讨。为方便表述,以下把支持平仄的称为正方,反对平仄的称为反方,格律称为平仄。 首先列举反方的一些主要观点: 严格遵守格律的诗,很难成为千古名句,过份拘泥于格律,意境就没有了,格式应该为思想服务。 诗难的不是平仄,而是诗意,平仄再好,诗意不行,一切作废。余以为作诗,还是黛玉论的好。 平仄是后人搞出来的东西,古人作诗肯定没这么讲究!多累啊! 很多人拿到一首诗,先要复制到网站上去检测才知道平仄对不对,可见平仄不过是某些人拿来吹嘘却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该扔了。 对平仄要求过高,大多人难做到。 我姑且站在正方的角度对这些观点进行一下评述和探讨。 观点1——严格遵守格律的诗,很难成为千古名句,过份拘泥于格律,意境就没有了,格式应该为思想服务。 这个观点初看比较正确,但细想之余却未免过于偏颇了,我们来看几首诗: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以上几首诗说它们是千古名诗不为过吧?意境也有吧?但可能有不少小伙伴并不知道,这些诗在平仄方面也是无可挑剔的,请看以下的平仄检测: 《望天门山》唐·李白 《春望》唐·杜甫 《山居秋暝》唐·王维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咏柳》唐·贺知章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平仄并不会妨碍意境和思想的表达,也并不是说讲究平仄的诗就难以成为千古名句,一切的一切都在于作诗之人对于文字的掌控和运用,说白了,就是你会不会用字。 中国常用汉字有3500个,大家都认识也都会写,但同样是表达时光的流逝,有的人可以写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这样让人心生赞叹的句子,而有的人却只能写出“时间过得好快啊”这样普通的句子;同样是在湖边看到一群鸟,有的人可以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有人的却只会说“卧槽!好美!还有鸟!” 对于会写的人来说,规则再多也能写出好诗,而对于不会写的人,即使什么要求都没有,同样写不出好诗来。所以不要再将没有意境这口锅让平仄去背了,你无法兼顾平仄和意境的最根本原因只是因为你不会写,词穷而已。 观点2——诗难的不是平仄,而是诗意。平仄再好,诗意不行,一切作废。余以为作诗,还是黛玉论的好。 没错“平仄再好,诗意不行,一切作废”。但是这句话说得好像不考虑平仄就一定会有诗意一样,“远看泰山黑乎乎,上头细来下头粗。有朝一日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这首“名”诗——我们暂且说它是诗吧,平仄是没有了,有诗意吗? 曹雪芹借《红楼梦》林黛玉之口说了一番关于平仄和诗意的论述。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一堆话主要说了两点: 诗中的对仗句,如果有了妙句妙语,完全对不上都没关系。 诗第一为立意,立意好了,句子怎么写都可以,叫做“不以词害义”。 总结起来就是只要诗句好,平仄对仗什么都可以不用管,那么我们来看看林黛玉写的诗是什么样子的: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

文档评论(0)

爱分享的达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爱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