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习题集-大题.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2 PAGE 1 一、如何理解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1)温病过程中,从汗的状况可测知热势和津伤的程度,治疗上要防汗过多而损津液。 2)津是救阴的要着,因为温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与津之盛衰消长变化的矛盾。热盛必伤津,津伤热更盛,故温病救阴,不是到阴竭时才救,而是时刻顾护。祛邪护津,邪去津安。 3)补血药厚重呆腻,用其救阴,不但血不能生,津难得充,反而会恋邪助邪,故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二、“在卫汗之可也”的含义是什么? 1)指邪在卫分,宜用“汗法”,使邪从表而解即可,不可早投清里之剂,以免遏阻气机,使邪不得外透。 2)但须要注意,因为温病是感受温邪所致,温邪在卫表,虽也用“汗法”,但只宜用辛凉之剂,不可用治寒邪束表的辛温之剂,以免过于发汗,伤津助热,反生他患。 三、如何理解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在卫汗之可也”指邪在卫分,宜用“汗法”,使邪从表而解即可,不可早投清里之剂,以免遏阻气机,使邪不得外透。但只宜用辛凉之剂,不可用治寒邪束表的辛温之剂,以免过于发汗,伤津助热,反生他患。 2)“到气才可清气”,指温邪由卫表入里,邪正剧争,出现气分证,才可用“清气”之法治疗。叶氏在这里既指出了气分证的治疗大法,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寒凉清气之剂不可早投,即温邪在卫而未入气分时不可滥用。这里谓的“清气”,并非具体一法,而是泛指治疗气分证的方法,包括轻清宣气、辛寒清气、苦寒泻火、苦寒政下、清热祛湿,临床应根据气分证的具体情况而合理选用。 3)“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仍是强调透热外出的重要。因为温邪虽由气分传人营分,但并未深入血分,尚有转出气分而解的可能,所以治疗时仍应设法透热外出。具体如何透营热外出,意见不一。叶氏在文中指出宜用清营养阴的“厚角、玄参、羚羊角等物”而目前多数医家认为应在清营养阴的基础上,加入轻清宜透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等。临床实践证明,清营养阴之药配轻清宜透之品,确实可提高清营透热的效果。 4)“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既指出了血分证的病机特点,又强调了血分证的治疗关键。“耗血动血“为血分证的基本病机。所谓“耗血”,主要指热邪耗伤血中津液,导致血液粘滞,运行障碍;所谓“动血”,主要指那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发斑,或血滋脉外,热与血结而成瘀血之证。热入血分,病位最深,难以用轻清之品使之外透,故叶氏指出其治疗“直须凉血散血”,而要达到“凉血散血”的目的,就须将凉血止血药与活血散瘀药合理配合,使凉血止血而不留瘀,活血散瘀而不动血,故叶氏指出需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四、如何理解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一语?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既说明了温病卫气营血的一般传变规律,同时也提示了温病的病位浅深和病情的轻重。 1)在生理情况下,卫气营血代表人体不同的营养物质和功能表现,其分布部位、活动范围、化生过程等有浅深先后之分,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卫气营血的传变必然反映出温病发展过程中的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 2)关于温病的传变规律,一般来说,新感温病初起,邪气往往首先侵袭肺卫,表现出恶寒发热等卫分病变;继而邪气多传人气分,影响脏腑的功能,出现但热不恶寒、口渴等症;若进一步发展,可深入营分,耗伤营中阴液,影响心之神明,出现身热夜甚、舌绛、神昏等症;最后可深入血分,耗血动血,导致出血;蓄血或动风等症。 3)关于温病的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一般来说,邪在卫分,病位最浅,痛情最轻;邪在血分,病位最深,病情最重;气分证较卫分深重,较营分轻浅;营分证较气分深重,较血分轻浅。 4)掌握叶氏提出的这一规律,对临床上诊治温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也不可生搬硬套,临证时还须根据具体病情详加判断。 五、如何理解张风逵所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一语? 张风逵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概括了暑温病在气分阶段的治疗大法。 1)暑温阳明气分证,未成实者,法当辛寒清气,清泄暑热,方用白虎汤;已成实者,法当攻下腑实,用承气汤。 2)暑伤气阴则宜甘寒清热涤暑,益气养阴,方用王氏清器益气汤;若暑邪已去,气阴欲脱,则宜用甘酸之品益气敛阴,酸苦之品泄热生律,方用连梅汤。 3)若腑实已成,则当攻下腑实。暑热化火,生痰生风,则多内陷营血,导致闭窍、动风、动血之变,应分别采用清心开窍、化痰熄风、凉血止血之法。 4)暑温后期正气耗伤,治以益气养阴为主;余邪挟痰、挟瘀留滞经络者,法当清除余邪,并同时化痰行瘀通络。 六、湿温病,邪在中焦表现为湿重热轻、湿热并重、热重湿轻三证,从证候表现、治法方药方面如何进行辨治? 湿温病,湿热困阻中焦有湿与热偏重的差别,临床表现各异,治法方

文档评论(0)

聚好信息咨询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公司能够提供如下服务:办公文档整理、试卷、文档转换。

认证主体鹤壁市淇滨区聚好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0611MA40H8BL0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