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稻作梯田的历史文化及生态价值.pdfVIP

贵州黔东南稻作梯田的历史文化及生态价值.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 贵州黔东南稻作梯田的历史文化及生态价值 吴寿昌;黄婧 【摘要】为促进黔东南梯田及农耕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从黔东南梯田(腰带梯田、鱼 鳞梯田和石砌梯田)形成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了各类梯田的工程特点和生态价值,并 讨论了如何挖掘和保护梯田的历史文化及生态价值.%To promote propaganda and protection of Qiandongnan terraces and farming culture,different terraces construction feature and ecological value are analyz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formation of Qiandongnan terraces, and suggestions to excavate and protect the historical and ecological value of terrac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39)005 【总页数】4 页(P81-84) 【关键词】稻作梯田;历史文化;生态价值;黔东南;贵州 【作者】吴寿昌;黄婧 【作者单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志办公室,贵州凯里 556013;贵州省现代农 业发展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343.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梯田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前汉后期的《汜胜之书》中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 [1]。 梯田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2] ,其不仅具备农业经济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3]。在我国南方直至东南亚的多山地区, 稻作梯田的确不鲜见,与 1995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菲律宾 科尔迪莱拉水稻梯田相比,我国南方地区的云南哈尼梯田和广西龙胜的龙脊梯田都 因旅游宣传而声名远扬。而在被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全球“返璞归真 , 回归自然”十大旅游胜地之一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泛分布的稻作梯田, 不论是外观、工程规模 ,还是梯田的类型等方面都更具特色 ,其中所演绎的 “一方 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善待一方水土”的生动活剧 ,更是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 化及生态价值。因此 ,对黔东南州稻作梯田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的挖掘与宣传是很 有必要的,它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田水利、农耕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 着积极的作用。 1 黔东南稻作梯田的形成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高原东南部 ,总体地势是西高东低。北部武陵山系 的佛顶山,中部苗岭山系的斗篷山、雷公山,南部九万大山山系的月亮山等 ,共同 组成了州境内山地的基本骨架。山峦之中的黔东南共居住着以苗族和侗族为主的 33 个民族 ,当地的少数民族具有 自己独特的语言、农耕方式和生活习俗。在历史 的长河中,层峦叠嶂中所开发出的层层梯田既是他们获得和维持生存的需要,也是 他们世世代代传承农业生产实践的智慧、经验和民族文化的载体。 隋唐时期,黔东南境内开发较早的思州、古州、珍州(均为古地名,大抵系现在 自 治州北部、东部、西北部)等地的大部分低山、丘陵、河谷以及邻近山区,农业开 发就已具备相当基础[4] ,因而,随后在唐宋时期大量迁入的后期移民(绝大多数是 少数民族 ,包括苗、侗族等)[5]只能退避到条件更为恶劣的高山陡坡中去 ,于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汤显祖》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单元金卷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