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借典传情情传千古_浅谈辛弃疾词中典故的运用
21 世纪中学生作文
2009 年第8 期
诗文解读
摘要:本文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凭借,分析
了辛弃疾是如何借用典故来抒发他那“叹”、“戒”、“忆”、
“忧”、 “问”五个方面的感情的,从而得出辛弃疾的词是“借
典传情”的结论。
关键词:辛弃疾%用典感情
辛弃疾写词爱用典故,因此一度在文学史上被称为
“掉书袋”,在此我不禁为稼轩鸣冤,稼轩的用典与一般学
究的卖弄学问、故作高深而满口旧事是截然不同的,稼轩
的用典可谓用于所当用,且往往借典来抒发自己不便抒之
情。下面,我们就以辛词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典故的运用为例来作一下说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
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
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
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
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
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
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
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
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
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
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借典故
充分地表现出来。
一叹英雄不在,暗谏南宋统治者。开篇作者扣“怀古”
之主题,借用了孙权、刘裕两?a id=sogousnap0_5典故,怀念英雄丰功伟业。
孙权是三国时东吴的君主,他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
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刘裕是南北朝时期宋
的建立者,他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
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
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
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
句话里。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
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
怯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一方面怀念、赞美英雄,
另一方面又多么希望南宋的统治者能够象孙权、刘裕一样
有气吞如虎之势,收复失地呀~劝谏可谓不露痕迹。
二戒草率出兵,心怀国事。在这里,作者用了刘裕之子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
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
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
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
之策,非常激动, “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宋
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
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作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
居胥山,禅于姑衍”。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
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
在北方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
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
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
可能的。但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
意见,草率出兵,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
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
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
是发人深省的。这是辛弃疾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
的委婉劝诫,更是他对国事的看法。
三忆峥嵘岁月,感慨丛生。“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
扬州路”,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
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
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
金仆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
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
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
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
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
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
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
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