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增广贤文》
探究贵州布依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和传承——以布依族民
歌《好花红》为例
罗文兰
【摘要】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东部,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贵州是
一条重要的民族融合路线,是一块多民族的聚居地.华夏族系、百越族系、苗瑶族系
等各民族在不同时代和方向进入贵州,与贵州的原住民相交汇,慢慢地形成了多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这种分布特点,使贵州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
特色.民歌《好花红》是布依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当代布依族社会生活中的影
响巨大,成为了有巨大潜力的本民族文化资源.本文将从贵州布依族音乐文化的起源、
发展以及传承等方面展开论述.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
【年(卷),期】2019(039)005
【总页数】2 页(P41-42)
【关键词】布依族音乐;发展现状与传承;好花红
【作者】罗文兰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60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一、布依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布依族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贵、川等省,总人口
有两百多万。其中贵州境内的布依族人口就占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目
前主要居住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独山、荔波、都匀、平塘、惠水、贵定等,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册亨、贞丰、望谟、晴隆等,安顺市的镇宁、关岭、紫
云、平坝等,六盘水市的六枝、水城、盘县等,贵阳市郊区及其清镇、开阳等县市。
布依族,源于古代“百越”,秦汉以前称“濮夷”或“濮越”,唐宋称“藩蛮”,
元、明、清至 1949 年前称“仲家”“侬家”“布笼”等。
布依族自称“濮夷”或“濮越”,用汉字记为 “布依”。1953 年,根据本民族同
意且经国务院批准 ,统一命名为 “布依族”。
《布依族简史—第二章》记载:布依族聚居区从原始社会开始 ,其民族文化演进
的线索很清晰。从那时起 ,人类祖先包括布依族人在内,就已经在贵州这块土地上
栖息和繁衍。在漫长的原始社会 ,布依族的先人们在劳动实践和群体生活中,不断
得到新的感知 ,学会了生存的本领 ,也增长了见识和智慧 ,他们尝试用各种最原始
的方式来表现 自己、认识 自然、征服 自然、崇拜自然的过程和感受。最初的时候 ,
他们用生动朴实的语言、简单动听的音调、原始简单的肢体动作 ,描绘着天地的形
成、人类的起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等,最原始、最朴素的古歌和乐舞
皆由此而诞生。
二、歌曲《好花红》的历史起源与发展现状
(一 )历史起源
在神奇的高原上 ,生长着一种独特的植物 ,它的果实浑身长满软刺 ,粉红色的花朵
幽香浮移 ,在高原植被中芳姿尤显。不知何时 ,这被称为 “刺梨”的野果以及那清
馨淡洁的花朵被植入人们的歌声中以拓展情怀 ,刺梨花被越唱越美 ,越唱越红 ,年
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王实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复一年,黔山秀水间流传着“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哪朵向阳哪朵红”
的歌声中,在时代潮流的推涌之中形成了一个民族文化品牌。
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传唱于 20 世纪初的清末民初。20 世纪 40 年代前,惠水
县辉油寨的布依族老人王昌吉先生等演唱的《好花红》歌词和曲调与后来流行的大
同小异。1949 年,这首布依族民歌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和追捧,不断引起各级部
门的高度重视。后来音乐家们将其曲调作为素材,改编和创作成舞蹈配乐、杂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