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过程优化与控赖氨酸发酵过程优化.pptx

发酵过程优化与控赖氨酸发酵过程优化.pptx

  1.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酵过程优化与控赖氨酸发酵过程优化第页/共98页第三种工艺已用于赖氨酸工业化生产。该法发明者富村隆最初找到了可水解L-氨基己内酰胺的罗伦隐球酵母,然后发现了具有DL-氨基己内酰胺消旋酶活性的无色杆菌,通过这两种细菌的共同作用, DL-氨基己内酰胺被转化为L-赖氨酸,且得率高。发酵法:原料来源广泛,且生产的赖氨酸均为L-型,在赖氨酸的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生产赖氨酸的主要厂家见表4-1,其中90%以上的企业采用发酵法生产。2、发酵法生产赖氨酸微生物的赖氨酸合成途径在1950年以后逐渐被阐明。第页/共98页对结肠芽孢杆菌、黄色短杆菌和乳糖发酵短杆菌的赖氨酸合成途径解析后发现:赖氨酸的合成与其它氨基酸不同,存在两条途径即:二氨基二酸途径和α-氨基乙二酸途径,前者存在于细菌、绿藻、原生质、高等植物中,后者存在于酵母菌、霉菌中。1957年,日本开始采用野生菌株发酵生产谷氨酸,1960年用谷氨酸棒杆菌的高丝氨酸缺陷型变异株生产赖氨酸。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赖氨酸发酵菌株和工艺条件研究。1974年中科院微生物所诱变北京棒杆菌AS 1.229得到营养缺陷型变异株AS 1.563,产酸17.9g/L,进一步诱变得到AECr变异株,产酸50g/L。第页/共98页70年代后期,上海、黑龙江、广西和江苏等地积极开展赖氨酸菌种筛选工作。如上海天厨味精厂得到AECr和 高丝氨酸缺陷双突变株,产酸36~37g/L;中科院微生物所和常州味精厂合作筛选得到产酸48~53g/L的钝齿棒杆菌,通过发酵中试技术鉴定。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从黄色短杆菌2030出发经诱变筛选得到抗性和营养缺陷型双突变株,其中的FH-128菌株在16L小罐发酵70h产酸130g/L以上,5m3罐中试发酵65~69h,产酸92.2~95g/L,转化率为40.2%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至今未有工业化报道。第页/共98页广西南宁赖氨酸厂于80年代投产后,与广西生物化工研究所协作一直进行赖氨酸生产菌改良和发酵工艺改进,得到分别以糖蜜和淀粉糖为原料的高产菌株,以淀粉糖为原料30L罐发酵产酸120~130g/L左右,该厂还获得了可耐高温生产菌,37℃下发酵,赖氨酸产量基本不受影响。江南大学20世纪80年代从谷氨酸产酸菌AS 1.495诱变赖氨酸产酸菌F11-519,产酸57.4g/L。再经原生质体融合和化学、物理诱变等手段得到多重变异株FB21,摇瓶产酸70g/L,为当时的国内领先水平,但未进行发酵中试和工业化。第页/共98页综上所述,国内赖氨酸研究起步较早,但高产菌实现工业化比例低;另外,研究多局限于菌种改良和优化发酵的环境条件,对各种培养条件下的优化控制研究不多,或与实际生产脱节。3、我国赖氨酸发酵工业现状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开始进行赖氨酸发酵中试,并兴建 赖氨酸发酵厂,特点是产酸水平和转化率低、规模小。“七五”期间,国家在广西南宁、福建泉州、湖北武汉及吉林九站建了4套年产1kt赖氨酸生产装置。后两家已经改产或停产,福建泉州赖氨酸厂1989年与正大集团合资后改名为“泉州大泉赖氨酸有限公司”,生产能力5kt/a左右,使用国外菌种和技术。广西南宁赖氨酸厂具有6kt/a生产能力。此外,还有四川川化味之素公司具有6kt/a生产能力,使用日本菌种和技术。第页/共98页以上三家企业为我国最主要的赖氨酸生产厂家,其总生产能力也不过略高于1.5万t/a,而仅美国ADM公司年产赖氨酸就达 12万t/a。广西南宁赖氨酸厂是唯一拥有自己的菌种和技术的国内赖氨酸生产企业,该厂主要以糖蜜为原料,产酸达到80g/L以上,对糖转化率38%左右,在国内属先进水平。但跟日本等国 的赖氨酸生产水平(日本味之素公司发酵法生产赖氨酸盐酸盐浓度为120g/L,转化率可达50%)相比有很大差距。二、赖氨酸发酵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赖氨酸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我国赖氨酸生产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如产酸水平、糖酸转化率、提取率、生产规模、电耗、生产成本比值)都存在差距。第页/共98页发酵水平的高低是工厂的命脉,提高发酵水平有两条途径:一是筛选出优良的菌株;二是得出与目的菌株相匹配的最佳培养条件、控制手段,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发酵的高水平。后者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例如,味之素公司研究人员曾报道,乳糖发酵短杆菌变异株AJ11204在摇瓶条件下48h产赖氨酸为4.3%,但在小型发酵罐中,通过控制培养条件,48h产酸水平可提高到7%,类似的结果在 其它发酵产品的研究中也时有报道。我国学者对赖氨酸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把工作重点放在高产菌株的选育上,有关如何对发酵过程进行优化与控制的研究较少。第页/共98页实际生产需要的一些培养条件、技术指标往往在摇瓶条件下获得,这种低水平的研究方法客观上制约了菌种潜力的

文档评论(0)

mini小不懂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你不是在修补而是在创造;永远不要忘记你向人们所展示的是你的思想,而不是你的手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