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pdfVIP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3短诗五首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2.分析诗歌的语言,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 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 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 《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 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 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 《月夜》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 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 年》杂志。1917 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 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 “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 与 “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 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 (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 “我”才大量地出 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 《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 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 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 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 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 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 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 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 期觉醒的一代知识 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 集《我的记忆》,其中 《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 “雨巷诗人”之誉。 1941 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欢迎您阅读并下载本文档,本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文档!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 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 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 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 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 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 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 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1)走六小时

文档评论(0)

1636091513dfe9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