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PPT课件.pptx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ICU 陈薇 肝豆状核变性 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以肝硬化和脑部基底节变性为主。是由Wilson(1912)首先报道和描述,故也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 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症状、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症状及角膜色素环(K-F环)。 病因及发病机制: 正常铜代谢:在血液中铜与白蛋白疏松地结合并运送至肝脏。 在肝脏内大部分铜与α2球蛋白结合成具有氧化酶活性的牢固的 铜蓝蛋白(CP)后再释入血液中;部分铜通过胆汁经胆管排泄至 肠道由粪便排出,再有微量铜从尿及汗液中排出体外。 Cu++ 白蛋白 铜蓝蛋白, 结合紧密 氧化酶活性, 呈蓝色 Cu++ α-2球蛋白 肝细胞中 P型铜, 结合疏松 容易沉积在组织中 P 型 铜 转 运 ATP 酶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特征是铜蓝蛋白合成不足以及胆道排铜障碍。 血游离Cu Cu各组织沉积 脑、肝、眼、肾等 毒性作用:破坏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小体 细胞损伤 病因及发病机制: 角膜K-F环 精神神经系统症状 损害近端肾小管 肝功能异常、肝硬化 临床表现: 多于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迟至成年期,发病年龄4—50岁。 初起症状42%为肝病表现,34%为神经系统,10%为精神症状,12%为继发于肝病的内分泌或血液系统症状,1%为肾损害表现,约25%患者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系统受累表现。 起病多较缓慢,少数可由于外伤、感染或其他原因而呈急性发病 。 神经系统症状: 首发症状:震颤、言语不清; 典型者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强直性增高,运动缓慢,语言含糊,流涎,咀嚼和吞咽常有困难; 精神症状以情感不稳和智能障碍较多见,有的可出现癫痫样发作; 此外也可有舞蹈病样运动、偏头痛、失眠等。 肝脏表现: 儿童期患者常以肝病为首发症状,成人患者可追溯到“肝炎”病史。 肝脏肿大,质较硬而有触痛, 肝脏损害逐渐加重可出现肝硬 化症状,脾脏肿大,脾功亢进, 腹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及肝 昏迷等。 角膜色素环: 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ring,K-F环):角膜边缘可见宽约2~3mm左右的棕黄或绿褐色色素环,用裂隙灯检查可见细微的色素颗粒沉积,为本病重要体征,一般于7岁之后可见。 其他系统损害: 肾脏损害:因肾小管尤其是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可出现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尿酸尿及肾性佝偻病等; 血液系统:病程中常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原因不明,有人认为是由于肝脏在短期内大量释放铜入血,红细胞大量摄取铜,导致对细胞膜和血红蛋白的氧化损伤,也有人认为铜的毒性作用是对细胞膜磷脂的氧化作用; 骨骼及其他疾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有脱钙,骨质软化,佝偻病,自发性骨折,关节下囊肿,骨关节痛,分离性骨软骨炎等表现; 心脏:可有心律失常,心肌病和植物神经功能异常; 皮肤:色素沉着,尤以面部及双小腿伸侧明显;指甲弧呈蓝色,含铜量增加; 内分泌:胰腺受损有胰功能不全和糖尿病;继发于肝病的内分泌变化,年 青女性有闭经,男性发育迟缓,乳房发育等。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指标:血清铜氧化酶吸光度下降,血清铜蓝蛋白(CP)、血清铜含量显著降低,尿铜升高。 2.电生理:心电图,脑电图,脑诱发电位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3.腹部B超:可有肝脾肿大、肝硬化等病变表现。 4.影像学:头颅CT可有皮层及皮层下萎缩,基底节低密度灶,头颅MRI可见基底节及丘脑,小脑齿状核等部位呈现T1低信号,T2亦为低信号的特异改变。 5.裂隙灯检查:K-F环为宽约1.3mm左右, 绿褐色或喑棕色。 血清铜蓝蛋白降低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正常人血清铜蓝蛋白值为0.26—0.56g/L。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显著降低,甚至为零。 尿铜:大多数患者24小时尿铜含量显著增加。尿铜的变化可作为临床排铜药物剂量调整的参考指标。 诊断标准: ① 肝病史/肝病征+锥体外系体征 ② 血清CP显著降低和/或肝铜增高 ③ 角膜K-F环 ④ 阳性家族史 确诊WD:符合①②③或①②④ 很可能的典型WD:符合①③④ 很可能的症状前WD:符合②③④ 可能的WD:符合4条中的2条 治疗: 1.低铜高蛋白饮食 应避免食用含铜高的食物.禁用铜制食具。尽量使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每日铜摄入<1.5mg;此外高蛋白质饮食能促进尿铜的排泄。 建议食用

文档评论(0)

movi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喜欢分享的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