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体会诗的意境。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重点)
3.品析诗句,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表现手法。(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微课时长:12分钟
教学过程:
一、竞猜人物、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是盛唐诗坛上一位善写边塞题材的著名诗人,尤擅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的交往。他,仕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年(739),贬放岭南,天宝元年(742)谪迁江宁丞,天宝七年(748)再贬龙标尉。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生:王昌龄
师:对,他就是王昌龄。
二、展示背景、整体感知
(ppt展示链接“材料一”)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获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失于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以言心志,表明自身光明磊落、廉政高洁的操守。
此时的李白,正在东南地区漫游,得悉王昌龄的不幸遭遇后,深表同情与关切,当即写下一首诗,遥寄给王昌龄。众所周知,李白的千余诗篇,或雄奇瑰丽、变幻多姿,或豪迈粗犷、不拘一格,或轻盈洒脱、清丽可人,无处不透露着诗人超乎寻常的浪漫。
那么,李白为王昌龄写下的这首诗,是怎样的呢?
三、读中品、读中悟
(一)配乐,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1.(ppt展示诗歌内容及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诵读
师: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此诗。(生读)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谈谈喜欢这首诗的原由。
(二)读中品、读中悟
师:这是一首仅有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同学们可以从诗的意境入手,可以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入手,也可以从某种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入手。如果你的心中已有答案,可以和组内成员交流,相互补充,合作共赢。现在开始!(生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到此结束。谁来赏析前两句诗?
预设1:前两句,从内容上看,是在写景,开篇“杨花落尽”点明了时令,正是春季。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有一种漂泊之感和离别之痛。
预设2: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漂泊不定的杨花描写此时景物,融情于景,更显伤感,渲染了忧伤的气氛。
预设3:“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可见迁谪之地的荒凉,路途远,行路难。诗人虽然没有悲痛之语,但是悲痛之意却显现出来了。
预设4: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师小结:确实如此。诗篇的前两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无溪”,是在写景。杨花如同浮萍,无情有思的杨花,在愁人眼中点点是离人泪。子规,即“杜鹃”,又为“杜宇”,提升哀切,所谓“杜宇声声不忍闻”。诗人之所以在繁花杂说中读取杨花,在诸多奇妙中独选子规,不仅是因为他们能够点明时令是在暮春,切合当时的形势,还由于它们可以烘托出一种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予诗人那种“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的心境。所以杨花一句,真是融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句。而次句由写景转为言事,正如题面所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字样,“闻道”就是“听说”,听见诗人得知挚友被贬时的那种惊愕、痛惜之情。唐时是以贬地距离京城长安的远近来衡量贬官罪责轻重的。而王昌龄只因不顾细行,竟然就被派遣到了比五溪更远的地方,可见当时世道是多么的不公。这两句诗意虽悲痛,但却如如白居易所云“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而情感正蕴含在诗歌当中,堪称佳句。
师:后两句诗,谁来赏析呢?
预设1:后两句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
预设2: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预设3:第三句诗中,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表达同情与安慰。
教师小结:
诗的后两句再扣诗题中的“遥有此寄”四字,从而全面做实题意。这两句诗是由写景言事转为抒情。细加分析,这两句诗中又含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思寄托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看得见他。三是说也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予,别无他法。是啊,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空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抒发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有助于加强作者深厚感情的表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docx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学设计.docx
- 2023年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分析:关注教材写作“隐性”关联.docx
-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训练:《变形记》教考结合试题 精练.docx
-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浙大的“迎新横幅”导写及范文.docx
-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评证类诗歌鉴赏试题 专练.docx
-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2023潍坊高一期末语文作文分析.docx
- 特殊句式 讲义-2024届高三英语一轮复习.docx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明确方向变思维 真抓落实提素养.docx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