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2962—2011检出危险性有害生物种类确认原则Identification specification for dangerous pest2011-05-31发布2011-12-01实施(0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数码防体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人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检出危险性有害生物种类确认原则SN/T 2962—2011*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邮政编码:100045网址 www.spc. 电话:6852394668517548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开本 880×12301/16 印张 0.5字数 7 千字反 2011年11月第一次印刷2011年11月第一版印数 1—1 600*书号:155066·2-22652
SN/T 2962—2011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安榆林、粟寒、吴翠萍、李彬、吴晶、李艳华、伏建国、陈洪俊、黄冠胜。
SN/T 2962-2011检出危险性有害生物种类确认原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植物检疫检出危险性有害生物种类确认的步骤和方法,还规定了对检出危险性有害生物种类进行可靠鉴定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植物检疫工作中检出危险性有害生物种类的确认。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应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应于本文件。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 No.5一Glossary of phytosanitary terms)3术语和定义ISPM No.5 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总体要求4.1在检出危险性有害生物种类确认时应考虑采用适宜方法的灵活性。4.2检出危险性有害生物种类的确认应由专家或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完成。专家可以是昆虫学专家、真菌学专家、病毒学专家、细菌学专家、线虫学专家、杂草学专家或分子生物学专家等。4.3根据对灵敏度、特异性和再现性的要求,选择鉴定确认的方法。此外,方法的选择还应该考虑到是否有合适的仪器设备,使用这些方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以及方法的可行性(如:是否易于使用,检测速度和成本等)。通常情况下,这些方法及相关的信息资料应是正式发表的。检出危险性有害生物种类确认原则中的有些方法在使用前可能还需要验证,如采用已知的样品(标本)、质控物(对照)验证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再现性。4.4根据不同实验室的能力及实际情况,确认原则通常包括多种方法。这些情形包括生物发育不同阶段,初步诊断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灵敏度、特异性和可靠性的不同要求。有时采用一种方法就足够了,有时则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待鉴定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应纳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申报应当包括可对样品进行溯源的必要信息。鉴定过程应有必要的记录。4.5鉴定结果应当以鉴定结果报告的形式出具。4.6当危险性有害生物被最终鉴定后,应按适宜的方法保存样品。5鉴定和复核5.1鉴定方法的总体要求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危险性有害生物鉴定。如果采用多种方法,应充分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单独使用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组合使用的等效性。如果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鉴定需要采1
SN/T 2962—2011用多种方法,或有许多可替代方法,应制定科学流程。5.2主要的鉴定方法检出危险性有害生物种类鉴定确认运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形态特征或形态数据特征、生物学特性(如:毒性或寄主范围)、以及生化和分子特性。形态特征可以直接或经分离培养后观测。培养和(或)分离结果可能需要生化或分子检测。如果培养或分离是方法中的必要步骤,应掌握适当的方法。5.3形态鉴定如有可能,根据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形态或形态数据进行鉴定时应掌握或具备下列技术和条件: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制备,封片和检查方法(如光学电子显微镜和测量技术);鉴定检索表(到科、属、种);危险性有害生物或其菌落的形态描述,包括形态特征的诊断图片,观察特定结构的方法-与近似或相关种类的比较;相关参考标本或培养物(菌种)。5.4形态鉴定以外的鉴定方法应充分掌握所采用的生化或分子鉴定方法(如:血清学、电泳、PCR、DNA条形编码、RFLP、DNA测序),并具备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和耗材。必要时,还应参考其他的资料。5.5多种鉴定方法5.5.1当有一种以上的方法可以可靠使用时,这时,其他适宜的方法应作为选择或补充的方法,如形态学的方法可以可靠地使用,但也可用适宜的分子生物学方法。5.5.2如有必要,应掌握并采用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QBT 2625-2003中性墨水笔和笔芯.pdf
- SN_T 3981.8-2016进出口纺织品质量符合性评价方法 纺织原料 第8部分:羊毛.pdf
- YB_T 4610-2017树脂陶瓷复合钢管.pdf
- SY_T 6829-2011煤层气集输与处理运行规范.pdf
- SBT 10504-2008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建设及管理技术规范.pdf
- SL 462-2012农田水利规划导则.pdf
- SN 1234-2003入出境航空器废弃物消毒规程.pdf
- WS 387.5-2012临床常用急救操作技术 第5部分:外伤患者紧急止血、包扎和搬运.pdf
- QB 1419-1999造纸机械 纤维分离机.pdf
- YDT 1712-2007中小型电信机房环境要求.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