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类中药鉴定技术—番泻叶、紫苏叶、艾叶的鉴定.pptxVIP

叶类中药鉴定技术—番泻叶、紫苏叶、艾叶的鉴定.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任 务四番 泻 叶 的 鉴 定拉丁名: Sennae Folium叶类中药鉴定 番泻叶出自《饮片新参》。别名:泻叶。市面上主要为印度番泻叶。 科:豆科植物种:狭叶番泻Cassia angustifolia Vahl 尖叶番泻Cassia acutifolia Delile 药用部位:干燥小叶来源鉴别 性状鉴别形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叶端急尖,叶基稍不对称。表面:上表面黄绿色,无毛或近无毛, 叶脉稍隆起。质地:革质。气味: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稍有黏性。狭叶番泻叶 性状鉴别形状:呈披针形或长卵形,略卷曲,叶端短尖或微凸,叶基不对称。表面:两面均有细短毛茸。尖叶番泻叶 显微鉴别①晶纤维多,钙方晶大,直径12~15μm。②非腺毛单细胞,壁厚,有疣状突起。③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直径9~20μm。④上下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平直;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主为平轴式。番泻叶粉末特征图1.表皮细胞及平轴式气孔 2.非腺毛 3.晶纤维 ⒋草酸钙簇晶 显微鉴别上下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气孔主为平轴式。非腺毛单细胞,有疣状突起。 化学定性 取本品粉末25mg,加水50mL及盐酸2mL,置水浴中加热15min,放冷,加乙醚40mL,振摇提取,分取醚层,通过无水硫酸钠层脱水,滤过,取滤液5mL,蒸发至干,放冷,加氨试液5mL,溶液显黄色或橙色,置水浴中加热2min后,显紫红色。(检查蒽醌类成分)理化鉴别 相关链接 番泻叶为刺激性泻药,通过肠粘膜和神经从刺激肠蠕动,属于猛药,建议尽量少用。作用于结肠,一般几个小时内生效。 番泻叶的药效以双蒽酮甙类如番泻苷A作用最强,蒽醌苷次之,游离蒽醌可能经消化道氧化,故作用较弱。番泻叶的鉴定 相关链接 番泻叶含蒽醌苷约1~2%,主要为番泻苷(A、B、C、D),并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酸等游离蒽醌衍生物。 本品性寒,味甘、苦。泻热导滞,通便,利水。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番泻叶的鉴定 实际操作1.仪器与试药(1)仪器 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显微镜、紫外灯等。(2)试药 番泻叶药材、水合氯醛、甘油等。2.鉴定(1)性状鉴别 观察并描述番泻叶的性状。番泻叶的鉴定 实际操作(2)显微鉴别 制作并观察番泻叶粉末片,绘出粉末特征图。用水合氯醛试液透化装片镜检查,重点观察和描述平轴式气孔、非腺毛、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和簇晶等特征。(3)理化鉴别 进行蒽醌类成分的检查、番泻叶薄层色谱检查,记录实验结果。番泻叶的鉴定 任 务 五紫 苏 叶 的 鉴 定《别录》:主下气,除寒中。叶类中药鉴定 科:唇形科植物种: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ritt.药用部位:干燥叶(或带嫩枝)来源鉴别 性状鉴别形状:本品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大小:长4~11cm,宽2.5~9cm,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表面: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质地:革质。气味:气清香,味微辛。 知识拓展紫苏叶、茎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左旋紫苏醛、左旋紫苏醇、柠檬烯等。其中左旋紫苏醛为紫苏油的香气成分,具防腐作用。《中国药典》规定,按挥发油测定法测定,保持微沸2.5h,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40%(ml/g)。本品性温,味辛。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相关链接 任 务 六艾 叶 的 鉴 定拉丁名:Artemisiae Argyi Folium叶类中药鉴定 《本草从新》: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 科:菊科植物种: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药用部位:干燥叶来源鉴别 性状鉴别形状: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表面: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地:质柔软。气味:气清香,味苦。 知识拓展艾叶含有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油中主要成分为桉油精、侧柏酮、水芹烯、石竹烯、反式香苇醇、异龙脑等。《中国药典》规定,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桉油精(C10H8O)不得少于0.050%。本品性温,味辛、苦。有小毒。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风寒湿痹,肚腹冷痛,宫寒不孕,胎动不安等;外用祛湿止痒。

文档评论(0)

学而思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学而思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