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半地穴式房屋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目录墙壁结构建筑风格0201半坡遗址考古发现0304居住形式05基本信息半地穴式建筑是中国北方的建筑风格,半地穴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建筑风格建筑风格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居住区周围有用于防护的壕沟。半坡村落由1道深壕环绕而成,包括46房屋、6座陶窑、200余窖穴、250座墓葬。墙壁结构墙壁结构一号房屋是最大的一座,位于环壕聚落的中心。《西安半坡》考古报告是这样记述的:长方形浅半地穴式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西部残约三分之一。残墙高约50厘米,用黄土夹草筋、树枝和树叶筑成,墙内插有密集的粗约20厘米的木骨,墙壁内侧有间隔约100厘米的“扶壁柱”,墙面经火烧烤,光滑平整,坚实耐湿。半坡遗址半坡遗址半地穴式房屋,居住面的中部有四个对称的大柱洞(残存两个),用于立柱支撑屋顶。门道开在东墙中部,宽约100厘米,长约500余厘米。半坡遗址更多的是面积在10~40平方米之间的中小型半地穴房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形式,其墙壁和居住面的做法与一号房屋相同,室内对着门道的地方,有一个小隔墙围成的门坎,门坎的后方有一圆形或瓢形灶坑,用于炊爨取暖。一号半地穴大房屋的居住面下发现有用于奠基的人头骨一个和祭祀陶器一组,推测该房址为氏族聚会、议事的场所。众多的中小型房址则是氏族成员的日常生活居住的房屋。考古发现考古发现考古发现表明,半地穴式房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8000年间的前仰韶时代。在黄河中游地区,前仰韶时代房址的地穴较深,有超过1米者,或可称作“地穴式房址”。由于地穴深,通风条件差,穴内不设炉灶,炉灶设在室外,地穴式房子只用于居住,不兼炊爨。由于地穴式房址出入不便,在前仰韶时代就开始出现穴坑不深的半地穴式房址,且在室内设炉灶,兼具居住与炊爨功能。到仰韶时代的早中期,半地穴式房址的穴坑继续变浅,居住空间逐渐上升,并开始出现没有穴坑的地面式建筑。到仰韶时代晚期,地面房屋逐渐变为主体建筑形式,半地穴式房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古代先民由穴居而为地面居住的演变,与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相一致。居住形式居住形式《墨子·辞过》讲:“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室高足以辟湿润,边足以围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由于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彭头山文化和大溪文化以及澜沧江上游的卡若文化都曾使用半地穴式房屋,在燕山以北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居民都是以半地穴式房屋为主要居住形式。半地穴式房屋还具有用材方便,构造简易的特点,而为中国北方居民长期使用。谢谢观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