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中期两县水利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罔恤邻封北方丰水区的水利纷争与地域社会以清前中期山东小清河中游沿线为例.docxVIP

清前中期两县水利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罔恤邻封北方丰水区的水利纷争与地域社会以清前中期山东小清河中游沿线为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前中期两县水利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罔恤邻封北方丰水区的水利纷争与地域社会以清前中期山东小清河中游沿线为例 一、 山东小清河流域水患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水保护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成长的研究团队成为社会经济史领域的一支主力军。从研究对象的空间归属来看, 就北方地区而言, 山陕地区无疑是热点区域, 中外学者围绕该地区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十分可观。众所周知, 山陕地区属于我国传统的水资源相对匮乏区, 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均是珍贵的稀缺资源, 基于此, 上述学者基本将重点置于围绕“争水”而产生的社会问题的考察上。由于山陕地区水利社会史研究在北方“一枝独秀”现象, 致使有人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 即相对于南方, 北方地区大概均是水资源缺乏之地, 围绕“争水”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是北方水利社会的常态。不过稍具地理常识的人就会知道, 在北方地区内部, 自然地理因素实际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比如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在年均降水量、地形地貌等方面就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我国北方地区除相当区域水资源匮乏之外, 有可能存在着某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本文所要讨论的山东小清河沿线一带就属于此类区域。 今小清河发源于济南西郊, 经济南、滨州、淄博、东营、潍坊等市, 由寿光羊角沟一带入渤海, 全长240余公里, 流域面积近11000平方公里, 是华北地区较为重要的河道之一。该河于公元1130—1137年间由金朝附庸——伪齐刘豫政权开凿, 明永乐以前, 长期充当盐运通道, 与大清河一并有“盐河”之称, 水上运输颇为发达, 人称“舟楫浮于二河, 商盐遍于齐鲁, 诸道水利, 鲜与为俪”。永乐以后却以淤塞决溢为常, 导致上游济南段自柳塘口北决, 由齐东县境 (今邹平县北部) 注入大清河, 发源于章丘境内的漯河遂成为小清之源。明代后期小清河水患形势依旧严峻, 万历年间王士性在《广志绎》中称:“ (小清河) 淤塞流溢, 久离故道, 水利失而水害兴, ……清河不修则东民之水利不举, 恐田野荒芜, 终无殷富之日。”进入清代, 小清河流域水患较之明末并无明显好转, 从《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的记载来看, 夏秋之际, 但凡流域内降水量较大, 小清河定会泛滥成灾。直至清末1892年盛宣怀以工代赈大修小清河, 方结束了长期决溢为患的恶性态势, “自是河流既畅, 沮洳化为沃壤, 沿河居民不惟永免昏垫, 而水田之利、舟楫之便且日兴焉”。 显而易见, 明清大部时段小清河沿线一带的水患问题是区域内的常见态势, 小清决溢之水长期蓄积于河道两侧, “水满如湖, 一望无际, 居民庐舍俱在水中, 或牵裾而望他境, 或起爨以就高阜, 满耳号哭之声, 举目崩角之状, 凡有人心所不忍闻见者也”, 水满为患成为附近地区的心腹大患。进一步而言, 中游新城 (今桓台县) 、高苑 (今高青县南部) 二县的水患问题又是整个河段最为严重的所在。新城“地势洼下, 西自历、章、邹、长, 南自益都、淄川, 万山之水皆奔涌新城”, “邑中利害, 惟水为甚”;而高苑地势更为低洼, 致使该县“终岁所拮据而筹画者, 半属河防”。二县围绕水患问题长期对抗, 纷争迭兴, 正如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 就任高苑知县的江鼎金所言:“敝县自本年二月履任, 于百度未兴之时, 综考志书, 细阅卷案, 窃见高、新水患议论纷纭, 告争叠发”。那么, 中游新城、高苑二县的水利纷争是如何产生的?在社会关系上展现出一种怎样的图景?纠纷又是如何解决的?纠纷产生的内在原因何在?本文将试图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 二、 清沙泊、新城等三县的水患关系 位处小清河中游的新城、高苑二县, 隔小清河南北相望。清沙泊坐落于小清河道之南的新城县境内, 它实际仅是小清河泛滥决溢而在河道两侧形成的众多潴水泊中的一个, 但却是相对特殊的一个。清代前期, 受制于小清河流域南高北低的地貌特征, 加之上游一带水患不治, 发源于南部山区的众多河流通过对门口及郭家口汇入长山县的白云湖和驾鸭湾, 两泊无法容受, 所汇二泊之水便直趋陶塘口, 由此汇入清沙泊, 此地从而成为上游众水的汇归之所。 (参见图1) 康熙前期山东巡抚张鹏记载清沙泊称: 陶塘口之左为小清河故道, 右则新城之清沙泊。泊南北宽止五六里, 东西长止八九里, 今竟汇众水以为归, 排山倒海, 势同稽天巨浸。 此时的清沙泊, “浩渺之状, 泛滥泊外者, 周围计六七十里”, 新城县沿泊之金家庄、北营等十三村民众遂深受其害, 被害之状, 惨不忍睹: 清沙泊一带沿河一十三庄益成巨浸, 数千顷大粮田地尽付波臣, 千百户房舍墉垣悉沉水底。每至夏秋之月, 水发奔冲, 男啼女哭之声, 逃窜流离之苦, 真有郑图所难绘者。 实际上清沙泊尾闾是有所归路的, 也即小清河道, 但问题在于, 小清乃系人力所开, 并非天然生成之河, 河身狭窄, 加之河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