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齐朝农民大起义与政权兴衰
清末农民起义爆发时,朱元璋率领叛军南征北伐,东进西减,几次衰退。他最终占领了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然后失去了政权。它在泰山的脚下被摧毁。大齐政权就此画上了句号。对于大齐皇帝黄巢个人的生死结局,至今扑朔迷离,没有定论。
黄巢作为一个曾经叱咤风云、建立大齐王朝的人物,兵败后被围困于狼虎谷,未能突围,为什么还会形成黄巢生死之谜呢?
其实,在黄巢起义的整个历史事件中,有很多问题至今人们都没搞清楚。这主要缘于三个方面。一是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留下的可靠史料太少。在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前,记载历史史实的文字资料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唐末军阀混战,对于史实的记录更是少之又少。而即使是这有限的文字资料,由于后朝在修史时要从执政的需要出发,对以前发生的事情做一番筛选订正,再加上撰写者个人的倾向,对历史的记载就会有偏差。二是从黄巢起义开始,到北宋建立,持续的战争,几乎每天都有发生。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典籍多被焚烧,墓葬也多被挖掘。黄巢起义失败后,无赖出身的朱温挟持皇帝迁都,把长安夷为平地,史料遭受了灭顶之灾,致使“向时遗籍,尺简无存”。而他统治的二十年根本也就没有续写历史。黄巢起义早期和晚期,活动地点在黄河流域,历史上,汴州、曹州、濮州等地都多次被黄河淹没城圮后重建,其他的小城镇和村庄就更不用说了。人的性命难保,哪还顾得上抢救史料典籍?三是官方和民间两种不同的观念,以及唐末政治的混乱,也造成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的不一致。由此也就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悬疑。
第一个是曹州点将台之疑。在我国,被称为黄巢点将台的地方,不下于八九处,广东、福建有,河南、陕西有,山东有,河北也有。这些地名的来历,一是相传当年黄巢军驻扎发兵的地方,二是传说黄巢发起起义的地方。
在菏泽城西,有一座高大的土堌堆——曹州点将台,菏泽人都称它为黄巢点将台。(P342)在堌堆的东南角,立有一块石碑,碑记详细地记录了这个堌堆的由来,这里原来是明朝修建的一个教武场,原址叫凤嘴山。清光绪六年叶道源撰修的《新修菏泽县志》明确记载:“城西三里许有高阜名凤嘴山,正德间副使吴学命义官董懋筑台,高一丈,广四亩,演武厅三楹,置地三頃为教场,台左有旗帜庙……”(P67)明正德七年邵宾《新作教场记》(碑文)云:“曹州教场在城西二里,原野之间有阜突成,名凤凰嘴者,其故形也。环关(观)其周为亩三百,容若干人,凡阅陈(阵)士卒于斯,进退于斯,分合于斯,因阜而高之堂其上,曰全胜翼,以两序帅者临焉”。并详细写明了“正德壬申春三月实始基之,阅秋八月落成。经书而图功者,今山东安察使无锡吴公也”。《元和郡县志》记载,唐朝时,曹州府辖济阴、冤句、乘氏等六县。菏泽城(乘氏县治所)于北魏488年始建,隋末唐初因战乱而废,金大定年间曹州府迁居于此,“其时有无城堑旧志无传焉。”(P698-706)南宋时黄河泛滥,大水平地逾丈,城圮于水。明洪武时黄河水患又废城址。期间还多次历经战火、建制废兴,现之地貌与唐之地貌已面目全非,地方史志也多遗失。现在的“黄巢点将台”则是明、清时期一直使用的教武场。对于黄巢点将一说,无一字记录。
那么,这里是如何和黄巢扯上关系的呢?
古代军队,特别是起义军,不像现在有科学的编制。军事首领要掌握自己的力量,分派任务,就必须经常点将。从875年黄巢发动起义至884年失败的近10年时间里,黄巢在南征北伐中,曾经有五次兵临菏泽。当时的凤嘴山高高隆起,适宜于点将发兵。第一次,黄巢在冤句起兵后,往东北方向行军与王仙芝的队伍会合,途经了现在的点将台这个地方。第二次,黄巢智取郓州后,受到唐朝大军的合围,率军南下,877年6月,在通过宋威镇守的曹州以前,曾经兵过此地。随后,王仙芝、黄巢合兵攻打宋州,没能攻下。王仙芝撤回湖北境内,黄巢在大将张自勉的追击下,先是行军到了琅琊,后又转战向西到了考城,接着向北占据了曹州,途经凤嘴山到达濮州,这是黄巢第三次经过这里。后来,黄巢渡淮河,分兵多路进取洛阳,黄巢第四次与这里“结缘”。884年,一路败退的大齐皇帝黄巢,被李克用的沙陀兵一路追击到了曹州境内。此时的黄巢,一如当年的西楚霸王,倍感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于是在这里进行了最后一次点将散兵。由此,后人就把凤嘴山改名为黄巢点将台。
第二个是黄巢起义军藏宝之疑。历代的农民起义,或者军阀自立为王,只要最终失败了,都会引发藏宝的猜测。如李自成、吴三桂兵败之后,都出现了大量藏宝的传闻。因为供养一支庞大的军事队伍,需要大量的消耗,而发展招募人马更需要充足的资金,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失败后金银珠宝去向的问题。黄巢一贯的思想是均贫富,杀富济贫,所以后人并不认为黄巢会藏匿太多的宝藏。但黄巢与唐军作战过程中,起义军濒临被消灭之际的两次大转移,还是存在有藏宝可能的。第一次是878年下半年起义军由浙江向福建转移时,道路不通,起义军开山劈路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