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部分、施工方案
目录
TOC \o 1-3 \h \z \u 第一章 测量方案 148
第一节 土建部分测量方案 148
第二节 钢结构吊装测量方案 154
第二章 主要施工方案 163
第一节 土方施工方案 163
第二节 基础施工方案 169
第三节 砌体施工方案 181
第四节钢结构施工方案 186
第五节 装饰装修施工方案 205
第六节 电气施工方案 229
第七节 给排水施工方案 255
第一章 测量方案
本工程是多功能综合性办公楼,测量主要分为土建部分的轴线、标高测量及安装过程中的测量控制。
第一节 土建部分测量方案
施工测量包括:平面定位测量;轴线(垂直)测量;标高(水平)测量;建筑沉降观测;
施工过程中的基准线:一层和夹层提供离墙柱轴线的1m 线,一层和夹层墙柱上距楼面1m 的水平线。
甲方提供的基本资料:2 个坐标基准点作定位控制;1 个基准点作水平(标高)控制。
一. 施工测量前准备
1.1 校对测量仪器
将本工程使用的经纬仪、光学垂准仪、钢尺等测量仪器及工具经国家计量单位检验校准,保证测量仪器的准确性。
1.2 现场施测前准备
1)根据建筑总平面要求,对规划勘测部门提供的坐标点和水准点进行复核,确保工程测量的准确性。
2)对施工现场内影响施测的障碍进行处理。
3)对施测用辅助材料如标高控制桩、油漆、麻线等提前准备到位。
二.建筑物定位和基础工程测量放线
1)依据建筑总平面图,定出本工程各楼的横竖轴控制线,并依此分别定出其余轴线,并作出永久性标识,便于以后使用。
平面控制:用坐标引测并做出主控制点,设在基坑外较坚固且不被扰动的部位,用铁栏杆维护,用于控制轴线定位。
2)轴线控制网布设,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依据《工程测量规程》进行控制网布设,布设原则以施工测量方便、容易核验为原则。本工程基本轴线尺寸为6000mm。
3)控制轴线网施测后,由施测人员自检,自检合格后由工长复检,再由专职质检员专检,确认无误后报监理验线,并申请规划勘测部门验线。
三. 施工轴线测量
本工程楼外控基准点的布设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将轴线控制点设置在周围永久性设施上或相对固定的地方。
3.1 基础阶段采用“外控法”
利用外围轴线控制点进行投测;为保证投测精度,控制点前不许堆放材料和其它杂物,以保证其通视良好。
3.2 主体阶段采用“内控法”
根据主体结构施工轴线定位测量控制平面,控制点设在基础底板上或单独设置的标准点上(预埋200mm×200mm×4mm 钢板,钢板面做永久性标志点为控制点),主体施工时,每次安置垂准经纬仪于控制点向上投测,随主体施工,控制点移至1 层、夹层。
3.2.1平面控制网的竖向传递
底层建筑方格网不断向上投测就是控制网的竖向传递。格网的竖向传递根据它的功能,可划分为阶段性传递和工作层传递两种。各施工层形状、面积变化不一,框架结构不断调整,光学垂准仪有效施测距离有限,对控制网阶段性传递作了总体规划。在首层各控制网点分别架设垂准仪,精密整平对中后向上投测,由控制网点点位预留孔平面控制网竖向传送示意图:
本工程的首层控制网,依据设底层控制点投测并进行精测平差而得,作为主体施工的基准控制网;其余楼层的阶段性传递均以此为准。其他工作层传递以阶段性传递的控制网为准,严禁用下一楼层的定位轴线
向上传递。
3.3施工高程测量
3.3.1 水准点引测
根据业主提供的由规划勘测部门设置的水准点引测现场施工用水准点,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误差符合规范要求后,敷设现场施工用水准点。现场水准点布置数量不少于三个(根据现场总平面图实际确定水准点个数及位置),以便于相互校核和满足分段施工的需要。
3.3.2 标高控制
标高起算点为市政水准点(或业主及设计单位提供的基准点),在施工围墙内增设一固定水准点BMl,连同B3 层50 线采用AL32 型水准仪按三等要求施测并平差。1~7 层标高均以首层50 线为基准
进行标高传递。传递方法采用水准仪配合钢尺施测。
结构施工测量允许偏差表3.3.2-1
3.4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准备工作:工具和仪器应采用精密水准仪及与之配套使用的水准尺。
2)水准点的设置:沉降观测应依据稳定性良好的水准点进行,水准点应考虑永久使用,为相互检查核对,专用水准点埋设数量不少于三个,埋设地点必须稳定,不受施工机具车辆碰压,防止水准点高程变动。
3)将水准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或进行往返测量,其闭合差不得超过0.6 n (n为测段的测站数),水准点高程可根据国家或城市水准点引测,应与该地区水准点联测。
4)本工程使用高精度日本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5)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在建筑物首层各转角及后浇带两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