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10 文 艺生 活 LITERATURE LIFE 历 史 回 廊
絮就简,突出主题,使题材更加集中,使曲牌更加丰富,并确立了 表演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
演三天三夜的规模。郑本 《目连》一旦成形并付梓,即以其删繁就 新编 《目连救母》舞台设置也是别具匠心。舞台上有一个 “古
简、去芜存菁、结构严谨、线条清晰等优点,很快被各地原有 目连 戏台”,乐师分坐于两旁。将乐队置于舞台之上,完全对观众开
戏班所接受 ,以至于 “好事者不惮千里求其稿,赡写不给,乃绣之 放 ,这在国内戏曲演出中绝对罕见。但这并非是导演的首创 ,而
榨 ,以应求者”并各 自参照郑本 《目连》对其原有 目连演出本进行 是一种传统的回归。粤剧起源于田野乡间,最早的演出舞台设置
删改,于是各地便形成了 “老本”与 “新本”。“老本”为郑氏 《目连》 非常简陋,也没有布景,演出时,音乐员七、八人坐在戏棚正中后
出现之前的版本,“新本”为吸收溶入郑氏《目连》之后的新版本 。 面 (即幕布或屏风前,面对观众)伴奏,旧称 “棚面”。旧时观众进
越剧、祁剧、川剧等剧种中都有此类现象,可见郑氏《目连》对全 入戏棚看戏,首先看到的就是手拿各种乐器的乐器师傅,久而久
国目连戏演出的。 之 ,这演奏队就成了戏班儿的门面,这也是 “棚面”说法的来源。
(三)传统粤剧 中的 《目连救母》 现在新编粤剧 《目连救母》又将这种古代传统带入到现代的戏曲
传统粤剧中的目连戏也受到了 《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影 舞台中,于老戏迷而言,即使不看表演,光听锣鼓,也能知道台上
响。现存的粤剧文献资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一出全本的 《目连 演的是什么,确实十分过瘾。在台上,四扇仿古书(古本 《目连救
救母》戏曲剧本。但却有单折的目连牌子戏。 母》)屏风的运用也十分出彩。这四扇屏风在整出戏当中既充当
粤剧中有 《思凡》的牌子戏,它本是郑之珍 《目连救母劝善戏 了幕布又代替了很多场景中的 “门”。整出戏中所有的场景转换
文》中同名的一出戏。不过,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粤剧本 思《凡》 都在屏风的转动中完成。不但恰当的表现出了戏曲中的场景设
的曲牌、曲文与郑氏 《目连》不尽相同。却与清朝王锡纯辑的昆剧 置,也节省了一幕戏与另一幕戏之间拉幕的时间,为整出戏节省
曲谱 遏《云阁曲谱》中所收 《思凡》完全相同,遏《云阁曲谱》是同 了时常。
治九年才出现的昆曲曲谱,多选当时戏班习唱的剧 目,为明清以 这部戏的演员表演用得都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过奈何桥》
来口传 “梨园故本”的汇集校正本 ,是戏班演唱和时俗流行曲谱 那场戏,扮演刘青提的女花旦用手挥动两米长的水袖,脚踩三寸
系统的第一部刊本。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粤剧本的 思《凡》应是 金莲,还不时甩头,同时集三样绝活于己身,表演难度极大。还有
已经昆腔化后才传进来的本子。不过粤剧对它也不是全盘接受 踩着高跷的 “白无常”;超度刘青提时僧人所搭的人墙、人梯这些
的,而是经过了一定的加工溶化。到了清朝末年,为了使粤剧更 表演都需要演员有硬功夫在身的。这些传统技巧都是前人经过
深入广东当地人民的生活,粤剧改用广州话演出。这样以来,对 一 代一代的努力积累经验而得到的。它的一动一静、一颦一笑、
牌子用原谱就不能唱原词,唱原词就不能用原谱。一九六一年红 一 姿一态,以及一腔一调……都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试验,真可
线女的演出就采用唱原词谱曲的办法——保留了一部分牌子的 以说是千锤百炼。这样的东西,应该视为极为宝贵的遗产继承下
旋律,更多地采用了梆黄板腔。把从弋腔移植为昆腔的 思《凡》再 来 。
移植为皮黄,这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粤剧中还有一出大戏—— 香《山大贺寿》。这出用近百人演 参考文献:
的大贺春 ,实与独脚戏 《思凡》同源,其出处就是 《目连救母劝善 [1]刘祯.中国民间目连文化 M【].四川:巴蜀书社,1997.
戏文》上本第九折 《观音生 日》。粤剧本主要情节乃是 “化身”和 2[]大正大藏经52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