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质量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VIP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质量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9 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质量测试卷 第四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及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 A.维新变法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中体西用 2.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席卷中国北方数省。为阻止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蔓延至自己的辖区,东南地区的官僚买办等势力在列强的诱致下,以“保全疆土”为幌子,达成所谓“互保”意向,这就是近代历史上的“东南互保”。这说明,“东南互保”( ) A.遏制了列强在华扩张的势头 B.瓦解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 C.导致地方势力与朝廷对抗 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3.《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乌能凑足?”这可以用于印证,《辛丑条约》( ) A.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 B.是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是赔款数额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4.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5.“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6.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方框内的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8.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9.下面为民国初年山东经济发展的情况(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山东( ) ?1911年开办的棉织企业为8家,1913年增加到63家。 ?1912—1913年,酿酒、制糖、榨油、火柴、制蜡、制烟和皮毛制革等各行业迅速增加,由333家增加到476家。 ?1912—1920年,设立的各种铁工厂有济南8家,青岛9家,博山5家,威海卫、济宁各4家,潍县3家,全省共33家。 A.工业布局更加合理 B.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 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D.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 10.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11.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说明(  ) A.清政府内部始终坚持“华

文档评论(0)

Jing55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