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门事亲》版本考
根据1959年《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儒门外经》共22种不同版本的文献。现存最早的刊刻本距今已730余年。它的刊刻流行情况尚未见人归纳讨论。现结合有关文献,按年代之序简括如下。
子和著作不一造成目的混合
金代刻本现虽不可复见,但历史上有其存在的背景与条件。子和生前,全书已大致完稿,冠以《儒门事亲》篇题的医论三十篇已由麻知几润色定稿,其他部分尚待最后统稿。《金史》不言书名,仅云“其所著有六门三法之目”即是此故。张氏著作流传民间有三个来源。一是子和颇有医名,此书虽未最后定稿,但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卷次篇目,如《内经湿变五泄》。“洞泄”案载“戴人乃示《内经》洞泄之说”即指此。这部分著作,通过手抄乃至民间私下刊刻,在张氏生前已经流传。子和晚年老病困顿,心情抑郁,所作自述诗云:“而今憔悴西山下,更比文章不值钱”,证实文章已在传读,而作者本人反无人问讯了。二是子和逝去后不久,元兵入侵中原,据有关史料可知,麻氏为避兵乱,由郾城逃向确山,中途将书稿藏于嵖岈山(地在今遂平县西30公里处)。金人张颐斋也提到“惜其真本为征君藏于名山中,不可复见”,明·李濂《医史》亦云“此书兵尘鸿洞,藏诸查牙空穴中”。因麻氏中断了此书的全面润色统稿,形成前三卷文体流畅俊美,后诸卷文字质朴的差异。这种现象曾引起朱丹溪、刘宗厚等医家的怀疑,认为其后诸卷都非子和所撰。其稿也因此流入民间,被人刊行。三是门人常仲明、栾景先原就是此书的参与者,张、麻相继辞世后,二人亦会把刊行子和遗著的任务继承下去。李濂《医史》说“常仲明又摭其遗,为治法心要”,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元人刘祁乃金末遗民,其书《归潜志》为史家称为严肃认真之作。史书称“金末丧乱之事犹足有征者”。子和与其父刘从益甚有交往,《归潜志》说子和“久居陈,游余先子之门”,应该对其人其书知之甚确,但他尚未见到三卷本或十四卷本的《儒门事亲》,仅提及“有三法六门之目”。钱大昕《金史·艺文志》还提到子和著作有《汗下吐法治病撮要》、《秘录奇方》、《张氏经验方》等篇目,也应是《治病百法》、《神效名方》、《三法六门》的不同篇名。造成篇目不一的原因:一是稿出多源;二是麻氏故去,失去了统稿人;三是刊刻者有把几种篇目汇集的意图。但有人据清·陆心源《仪顾堂文集》的考证认为,金刻本的概貌,与现通行本内容出入不大。
《儒门事亲》之名,即《隋书》,仅存目本
《儒门事亲》现存最早的刻本,当是元·中统三年(1262年)刊本。此本三卷,元翰林直学士,河东人高鸣序,现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它的刊行距子和逝世仅34年。此本曾流传日本,丹波元简《医》中曾记述其概貌:“寻借元版于西京伊良子氏而抄之,凡三卷,首有中统年间高鸣序及金人张颐斋引,后有金人无名氏跋,篇数与《绀珠经》所载符矣”。从颐斋引中还可得知,元刻三卷本源于流传的金本,其云“异时有好事者购得真本重刊而行之”,既云“重刊”,也说明此前早有三卷本的《儒门事亲》流行。其“真本”应指麻知几润色后,冠以《儒门事亲》之名的三卷定稿本。当然,张氏的其他篇目也在以单行本的形式流传,只是现已不可见其面貌罢了。
明代雕塑
明刻本主要有两种版式,现按其刊行年代分述。
1. 《儒门事亲》本
《医方类聚》乃朝鲜人金礼蒙收辑明·永乐年间以前的医籍150余种,加以分类汇编而成。此书援引的医籍,均止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刊行于1445年。原书在朝鲜已散佚不存,日本丹波元坚氏据家藏残本增补,重刊于1861年,即《医方类聚》江户学训堂本。此书卷帙浩大,辑录“宋元佚书亦复不少。盖篇帙之富,为现存医籍之冠”。所辑《儒门事亲》,是以丛书的面目出现,分列《儒门事亲》、《治病百法》、《三法六门》、《十形三疗》、《治法杂论》、《杂记九门》、《神效名方》七目。《中国医籍考》据此认为《儒门事亲》“原系一部丛书”,说明现通行的十五卷本原曾为多部单行。有人怀疑《医方类聚》“仅将丛书子目分列,以示采摭之繁富”,若出于此目的,辑录者应增列《撮要图》、《治法心要》之目,而不会化繁为简,反而减少子目罗列。先有多种单行本,后被汇集成丛书,再转化为十四(十五)卷本的通行本,是符合《儒门事亲》刊刻流行发展规律的。据日本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的考证,《扁华诀》、《病机论》等内容(即现卷十四),明代始附入《儒门事亲》,前人有题识可证。故可推断,约在元末明初,《儒门事亲》通行本之雏形已大致形成,但《医方类聚》辑录的仍然是丛书形式的刻本。它的特点,不仅刊刻年代较早,且未在国内流通,避免了重复翻刻出现的讹误,是唯一现存的以丛书本面貌出现的代表。
2. 《隋书经籍志》载本的版式与内容
邵本刊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十四卷,指不包括非子和所著的《三消论》而言。邵本当来源于元代民间流传刻本,而非元·中统三年三卷本。说明最迟在明初,已有人把子和有关著作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