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函古道的形成、开通和繁荣
元陵老路是中国古代连接洛阳和西安东西的“窄带”,是连接中原和西部地区的中心。它的形成、开放和繁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有着政治和军事原因,需要经济和文化交流,也奠定了其自然和文化地理基础。
一、 函古籍交通线路的分布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摇篮。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直到北宋以前,我国的政治舞台和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黄河下游和黄河中游的泾渭平原。在这个区域内形成了中心城市长安(包括丰镐和咸阳)和洛阳。长安与洛阳是我国古代两大都城,两地相距仅800里,历史上的关系也最为密切。西周都镐,又作洛邑,藉以控制全国。西汉都长安,实以洛阳为陪都。东汉都洛阳,长安为西京。隋唐时期长安与洛阳为东西二都。从西周到汉唐,长安与洛阳作为东西两京的时间近千年,到了隋唐时期,东西两京的关系更是达到了巅峰。历史时期,从长安东出的大道主要有三条,即濒渭河南岸、黄河南侧而东趋向洛阳的两京道(两京驿路)、沿丹灞谷地趋于东南的武关道和自蒲津东渡黄河的蒲关道。这三条大道均可以抵达洛阳,进入广袤的东部平原,但只有濒渭河南岸、黄河南侧而东的两京道距离最短,路线几乎是笔直的。因此,两京道是长安洛阳间最为近捷的道路。可是两京之间有豫西山地阻隔,形成天然障碍,交通极为困难。崤函古道交通线路的分布及其分合变迁,即与这一地理形势有密切关系。
由长安东出,沿渭河南岸,经临潼、渭南行至华阴县孟原,进入豫西山地。从黄河、渭河交汇处西安东至郑州以西的这片山地都称作豫西山地。豫西山地是秦岭主干向东延续的余脉。秦岭经陕西南部延伸到河南西部后,明显地呈现出余脉的特点。一方面山势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山脉分支解体,完整的山脉分成数支,犹如扇形似地分成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平行延伸的五座古生代山脉——北为小秦岭、崤山,中为熊耳山和外方山,南为伏牛山。各山脉丛集于豫西,构成海拔高达2000米的雄伟山岭,向东则地势逐渐降低,山体变得分散、破碎,构成低山丘陵地,最后没于河南东部的冲积平原。在山脉之间有独立的水系分布,山脉与水系相间排列,每条较大的河流又都与一些山间盆地相串通。其中较大的盆地有西北部的三门峡盆地,东北部的宜(阳)洛(宁)盆地。黄河是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在潼关以下到三门峡之间,河床由于受到南部豫西山地和北面中条山、王屋山的限制,黄河河水流速加快,河床左右摆动的余地很大。主要是对南岸侧蚀冲刷,制约了古代交通线路的分布。而发源于山地的众多河流在山脉两侧分流,向西北注入黄河,向东南流入洛河。河流中上游下切作用强烈,在山区形成许多深窄的V形谷、深切U型谷等。河流之间均为山间谷地,著名的有黄河谷地、弘农涧河谷地、涧河谷地和洛河谷地等。在秦岭的五座余脉中,北支的崤山是规模较大的一支,它西南端与华山相连,西北面有弘农涧河谷地分割,东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弘农涧河与洛河之间,主峰高达1500-1900米,沿黄河南岸向东北蜿蜒伸展。余脉直逼洛阳之北黄河南岸,称为邙山,长达160余公里,宽约40-50公里,构成了洛河与弘农涧河的分水岭。民谚说,“崤山无头,秦岭无尾”,崤山既西与秦岭绵延相接,又东连邙山,南合伏牛,北临黄河,巍峨横亘数百里,其对东西交通的影响最大,构成了崤函地区主要的地理障碍,也制约着古代交通线路的分布。明人张瀚《松窗梦语》云:“沔池至陕州之桃林,经硖石,皆从山径中行。至硖石,两山相夹,危石嵯峨,中一泥泞路耳。由灵宝、阌乡至潼关,亦皆山路。沿河至关,则河流山峙,自昔称雄,非复向所见之山冈关隘矣。”
崤函古道交通路线起自潼关,大致可分为两段。自潼关进入豫西山地,沿黄河南岸,经桃林塞,过稠桑塬,出函谷关,渡弘农涧河,经灵宝老城抵陕州,这是西段,称为“函谷道”,因其道路主要沿黄河南侧而行,亦称“黄河南岸道”。潼关在关中盆地的东端,南阻华山向东延伸的余脉,北濒渭水、黄河,当河山之咽喉,号称“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自然成为盆地东侧的门户,崤函古道西段的起点。潼关东去,西岳华山向东延伸的小秦岭直抵弘农涧河西岸,耸峙于黄河之南,形成黄河长廊谷地。构造上是一个地势低洼的地堑盆地,延展于小秦岭、崤山和中条山之间,其间的灵宝至陕县段为宽谷地段,处于三门峡盆地之中,普遍发育有三级堆积阶地,自西向东沿河分布,地势呈阶梯状级级上升至黄土台塬面。由潼关向东沿小秦岭和黄河南岸的黄土原,古称“桃林塞”,主要有六个大塬组成,自西向东依次是堡里塬、郭村塬、程村塬、娄底塬(阳平塬)、焦村塬(西塬)和铁岭塬(东塬),海拔500-700米。这些呈台地形态的黄土塬均向北微倾,一直延伸到黄河岸边,与河谷阶地相接,黄河擦着塬的边缘流过,侧蚀强烈,形成了高出阶地30-50米左右的黄土陡崖,这就使得黄土塬下、河水之滨不能形成东西向交通路线所进行的地面,所以东西交通道路只能横穿黄土塬顶面,别无选择。可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