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梅花的兴衰与原因.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杭州西溪梅花的兴衰与原因 龚自珍关于梅花的记载:“江宁的龙潘、苏州的丹伟和杭州的西溪都产梅。”列举了当时三大著名赏梅胜地。其中“江宁之龙蟠”实不以产梅名, 龚氏何以举称, 情况颇为复杂, 笔者已撰文讨论1。而明清时期苏州邓尉山和杭州西溪两地梅花之胜不仅史多明载, 文人墨客的诗咏图绘更是极其丰富。对于邓尉“香雪海”, 笔者也已有专文研究2, 本文则试就西溪梅花的兴衰历程及其社会背景, 风景特色及其文化地位等全面梳理与研究。 一、 东南角区域名称溯源 西溪在今杭州市主城区西、灵岩山之北。就现存明确的文献记载而言, 西溪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北宋中期, 初始便有三种含义。 首先是水名, 这应是西溪最原始, 也是最基本的概念。宋哲宗元祐四、五年间 (1089-1090) , 杭州通判杨蟠与安徽文人郭祥正唱和《西湖百题》, 其中即有《西溪》一题。南宋迁都杭州, 相应的地志、杂史一类著述颇多, 作为水名的西溪进一步明确起来。吴自牧《梦粱录》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卷11:“自武林山之西, 名曰西溪。”这可以说是关于西溪最为简洁明了的定义, 也隐含着西溪得名的由来。当代杭州方志称, 西溪发源于余杭西部板照山麓, 东流经留下、古荡, 至松木场桥折北汇余杭塘河, 入京杭运河, 全长35公里3。其中留下至古荡或延至松木场段是核心部分, 明清时期人们心目中的西溪, 主要指这一段, 所谓“由松木场沿村小河夹岸, 至留下通名西溪”4。如今这一部分也通称西溪, 一名沿山河, 而松木场八字桥向北至余杭塘河段则称西溪河。 二是市镇、村里名。王存《元丰九域志》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卷5:“钱塘, 一十一乡, 南场、北关、安溪、西溪四镇。”这是现存正统舆地书中对西溪的最早记载, 西溪是钱塘县下属的一个镇。也许是城郊市税管理的强化, 南宋以来西溪多只称“市”, 同时又有“西溪里”, 属钱塘县钦贤乡5。元、明两朝大致也是如此。明中期以来, 有关宋高宗“西溪且留下”的传说开始流行, 至万历 (1573-1619) 年间, 留下逐步取代西溪, 成了当地镇、市的定名6, 一直沿用至今。 三是区域名。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卷25:“予家祖茔在钱塘西溪, 尝有一田家忽病癞, 通身溃烂, 号呼欲绝。西溪寺僧识之曰, 此天蛇毒耳, 非癞也。”这里所说西溪是区域概念。南宋周密《武林旧事》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卷5分“南山路”、“西湖三堤路”、“孤山路”、“北山路”四大部分介绍都城临安 (今杭州) “湖山胜概”, 其中“北山路”下有“西溪路”分支。这里的“路”相当于今天的风景区概念, 与现代城市作为街道名称的路的意义不同。这一分区说法为明清时期的西湖地志、游记、杂史一类纂著所仿效, 清雍正十三年 (1735) 李卫等纂《西湖志》分孤山、南山、北山、吴山、西溪五路记述, 西溪从“北山”的一个分支, 变为与湖上、南山、北山诸区并列的杭城五大风景区之一。 那么“西溪路”即西溪地区的具体范围是什么?南宋乾道 (1165-1173) 、淳祐 (1241-1252) 、咸淳 (1265-1274) 《临安志》提到的西溪地名有安乐山、龙门山、法华坞、龙驹坞、木坞、闲林酒库等, 这些地名都在今北高峰、灵峰山脉之阴。可见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西溪景区, 主要指今余杭区闲林镇以东, 北高峰、灵峰山、老和山北麓的西溪两岸。到了明代, 随着当地的发展, 人们的相关视野也有所拓展, 西溪上、下游及北岸的许多山川名胜都被纳入到西溪景区的范畴。如崇祯十三年 (1640) 释大善的《西溪百咏》中就有上埠溪、横山、荆山、桃源岭等名目, 清嘉庆 (1796-1820) 、道光 (1821-1850) 间陈文述 (1771-1843) 《西溪杂咏》则增加了太仆山 (一名大雄山, 今名五郎山, 在今余杭良渚镇西南) , 还有一些相关著述涉及松木场、马塍及瓶窑方山等地名, 因此最广义的西溪的概念是西起余杭、富阳交界的溪水源头分金岭, 东迄松木场八字桥, 南至灵岩诸山山脊, 北至余杭良渚五郎山的杭城西北大片地区。清 (1644-1661) 顺治间吴本泰《西溪梵隐志》卷1:“留、溪界方十里, 外则西至余杭, 南带江而薄富阳。内则北距仁和, 东错于湖阴者, 起天竺属之桃源岭, ……其土百顷, 田亦称是, 而山泽之数不与焉。”这应该说代表了明清时期人们有关西溪区域范围最基本的认识。而其中最常称的是余杭闲林以下, 尤其是留下镇至秦亭山、古荡沿山十八里溪流两岸。 上述三种概念最初都出现在宋神宗熙宁、元丰、哲宗元祐年间 (1068-1093) , 这应该说是西溪之明确历史记载的开始。本文的讨论, 采取的是广义的西溪区域概念, 凡古人在西溪名下涉及的地名均在其内, 主要包括今西湖区留下、古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