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相隐制度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亲属相隐制度研究 “宽容”和“亲密”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法律概念。长期以来, 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 关于“亲亲相隐”制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但对“容隐”与“亲亲相隐”的概念与关系问题, 还存在着一些误解或不妥当的看法。本文拟就此略述管见, 期盼能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 容隐的性质 一些学者认为古代的“容隐”就是“亲亲相隐”, 两者是二而一的概念, 前文注所引标题为“容隐制度”者便属此类。其实, 这种看法和提法并不准确。法律概念的“容隐”是指一切包庇隐瞒犯罪的行为, “亲亲相隐”虽属“容隐”的范畴, 但显然不能涵盖其全部内涵。“容隐”不仅包括亲属之间, 也包括其他无血缘关系者之间的包庇隐瞒犯罪行为。下面试举几例。 《魏书·高宗纪》载太安元年 (455) 六月诏: 今遣尚书穆伏真等三十人巡行州郡, 观察风俗。入其境, 农不垦殖, 田亩多荒, 则徭役不时, 废于力也。耆老饭蔬食, 少壮无衣褐, 则聚敛烦数, 匮于财也。闾里空虚, 民多流散, 则绥导无方, 疏于恩也。盗贼公行, 劫夺不息, 则威禁不设, 失于刑也。众谤并兴, 大小嗟怨, 善人隐伏, 佞邪当途, 则为法混淆, 昏于政也。诸如此比, 黜而戮之。善于政者, 褒而赏之。其有阿枉不能自申, 听诣使告状, 使者检治。若信清能, 众所称美, 诬告以求直, 反其罪。使者受财, 断察不平, 听诣公车上诉。其不孝父母, 不顺尊长, 为吏奸暴, 及为盗贼, 各具以名上。其容隐者, 以所匿之罪罪之。① 这是笔者所见历史上较早在法律概念上使用“容隐”的例子。②这条材料中的“容隐”显然不是单指亲属间的“容隐”, 而是指那些包庇隐瞒“不孝父母, 不顺尊长, 为吏奸暴, 及为盗贼”者的行为。 再如《隋书·律历志中》载: 会通事舍人颜慜楚上书云:“汉落下闳改《颛顼历》作《太初历》, 云后八百岁, 此历差一日。”语在《胄玄传》。高祖欲神其事, 遂下诏曰:“……旅骑尉张胄玄, 理思沉敏, 术艺宏深, 怀道白首, 来上历法。令与太史旧历, 并加勘审。仰观玄象, 参验璿玑, 胄玄历数与七曜符合, 太史所行, 乃多疏舛, 群官博议, 咸以胄玄为密。太史令刘晖, 司历郭翟、刘宜, 骁骑尉任悦, 往经修造, 致此乖谬。通直散骑常侍、领太史令庾季才, 太史丞邢儁, 司历郭远, 历博士苏粲, 历助教傅儁、成珍等, 既是职司, 须审疎密。遂虚行此历, 无所发明。论晖等情状, 已合科罪, 方共饰非护短, 不从正法。季才等附下罔上, 义实难容。”于是晖等四人, 元造诈者, 并除名;季才等六人, 容隐奸慝, 俱解见任。胄玄所造历法, 付有司施行。③ 隋文帝推崇张胄玄所造新历, 故将太史令刘晖等四位主历法官治罪, 除去他们的宦籍, 又将领太史令庾季才等六人, 以“容隐奸慝”的罪名, 革去官职, 但保留了官籍。因此, 这里的“容隐”是指同僚或下属包庇隐瞒犯罪的行为。 再如, 《旧唐书·食货上》载: (元和) 四年 (809) 闰三月, 京城时用钱每贯头除二十文、陌内欠钱及有铅锡钱等, 准贞元九年 (793) 三月二十六日敕:“陌内欠钱, 法当禁断, 虑因捉搦, 或亦生奸, 使人易从, 切于不扰。自今已后, 有因交关用欠陌钱者, 宜但令本行头及居停主人牙人等检察送官。如有容隐, 兼许卖物领钱人纠告, 其行头主人牙人, 重加科罪。”① 此处的“容隐”显然也不是指“亲亲相隐”, 而是指行头、主人、牙人包庇隐瞒陌内欠钱的行为。 因此, 将泛指一切包庇隐瞒罪的法律概念“容隐”等同于“亲亲相隐”显然是不妥的, 大大缩小了其法律适用的范畴。也正因为如此, 多数学者在探讨亲属之间容隐行为时都加上了“家族”或“亲亲”、“亲属”等限定词, 如前引瞿同祖、李哲、范忠信等先生, 这一做法无疑是科学、严谨的。 造成一些学者将“容隐”与“亲亲相隐”混同的原因, 可能是汉魏以来特别是唐以来的法律中, 允许人们进行容隐的范畴主要是亲属之间。例如, 《唐律疏议·名例律》明确规定: 诸同居, 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 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 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 即漏露其事及擿语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隐, 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 不用此律。问曰:“小功以下相隐, 减凡人三等。”若有漏露其事及擿语消息, 亦得减罪以否?答曰:漏露其事及擿语消息, 上文大功以上共相容隐义同, 其于小功以下理亦不别。律恐烦文, 故举相隐为例, 亦减凡人三等。② 由此可知, 法律允许容隐者主要是指“诸同居, 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 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即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容隐, 以及部曲、奴婢为主人容隐。根据此条的“疏议”: 【疏】议曰:谓谋反、谋大逆、谋叛, 此等三事, 并不得相隐, 故不用相隐之律, 各从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