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拳的传承与发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鲍家拳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重点介绍了贵州省安顺市鲍家屯村代代相传的宝家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分析鲍家拳在明、清以来的传承与发展脉络。 1 明代贵州的屯军 鲍家屯村地属安顺市, 而安顺自古具有 “右临粤西, 左控滇服、扼锁滇黔”的战略意义, 是取道云南的咽喉要地。《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 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 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 道光七年 (1827年) , 刘祖宪纂修的《安平县志·风土志·屯堡人》记载:“屯堡即明洪武时之屯军”。清咸丰元年 (1851年) , 安顺知府、满人常恩总纂的《安顺府志·地理志·风俗》载: “郡民皆客籍, 惟寄籍有先后, 其可考据者, 屯军堡子, 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在今天的安顺, 许多大家族的族谱, 记载均与史料相同。《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 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偏僻遥远的贵州就这样迎来了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集团移民, 习惯上, 人们把贵州的“军屯”后裔称为“调北征南”来的。清康熙年间屯制废除后, 因居住地不变而改“军民人等”为屯堡人。 2 鲍姓在贵州的时间研究 2.1 鲍家拳由浙江今江苏向贵州一带 民国十九年 (公元1930年) 石印出版的《鲍氏家乘》记载:洪武二年 (1369年) , 鲍家屯鲍姓始祖振威将军鲍福宝奉朱元璋“调北征南”之命, 远征贵州, 将鲍家拳由安徽徽州府歙县带到贵州安顺。据《安徽徽州府志》记载:晋太康年间 (280—289年) , 护车尉鲍伸隶, 镇守长安, 将鲍家拳由北方带到安徽歙县。《续修安顺府志》记:“鲍姓, 原籍江南徽州府歙县新安卫棠樾村太和舍。洪武二年 (1369年) 始迁。祖鲍福宝, 因“调北征南”入黔, 卜居安顺永安屯, 即今鲍家屯。” 2.2 第一,征南将军由标准兵调北 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 , 朱元璋对据守云南的蒙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用兵, 即“调北征南”。《明实录》这样记载:“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率大军由辰、沅趋贵州, 进攻普定, 克之。罗鬼、苗蛮、仡佬闻风而降。至普安, 复攻下之。乃留兵戍守, 进兵曲靖。” 2.3 普定卫、安庄卫、平坝卫 洪武四年 (1371年) 至洪武二十六年, 明政府在现贵州境内共建有贵州卫、普定卫、普安卫、威清卫、平坝卫等二十四卫。而仅在普定一府 (现在的安顺地区) , 就设置了普定、安庄、平坝三卫。可见安顺地区在明初平定黔、滇之役中的重要性。 2.4 明政府在贵州的卫所建设 《鲍氏家乘》记载, 洪武二年 (1369年) 鲍家屯鲍姓始祖入贵州。而《明太祖洪武实录 (卷141) 》记载, 明朝洪武十四年 (1381年) , 朱元璋派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的“调北征南”。但据翁家烈的《夜郎故地上的古汉族群落》记载, 自洪武四年 (1371年) 至洪武二十六年, 明政府在现贵州境内共建有贵州卫、普定卫、普安卫、平坝卫等二十四卫。这样就出现了三个时间, 即《鲍氏家乘》记载, 洪武二年 (1369年) 鲍姓始祖入黔;翁家烈的明洪武四年 (1371年) , 明政府在贵州境内设置卫所到大规模军屯驻守;《明太祖洪武实录 (卷141) 》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 (1381年) , 朱元璋派征南将军颍川侯傅的“调北征南”。从《续修安顺府志》来看, 鲍姓始祖鲍福宝在地方志中有明确记载, 但是地方志多依据家谱修撰, 可能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而大规模的“调北征南”应在明朝洪武十四年, 即使从设立卫所开始算也是明洪武四年。当时的军人只能服从军事征战, 不可能固守一隅, 而且只有平定云南, 才可能就地屯守。年代久远、修家谱的时间和出发点、种种功利因素导致郢书燕说的现象都有可能。故鲍家拳传入贵州应在明洪武二年至十四年 (1369—1381年) 间。大致算来鲍家拳在贵州落地生根已六百余年。 3 鲍家拳和鲍家拳 民国二十一年陈廷粟总纂的《平坝县志》记载:“在平坝县人中, 有‘屯堡人’。所谓屯堡, 即屯军居住地之名称。以意推测, 大约屯军在明代占有两三百年之特殊地位 (五十屯屯军散居五所, 另隶一军籍, 另耕一屯田。政府文告每云:军民人等, 军冠民上。可见其当日之特殊矣。) 旁人之心理的习惯, 上务欲加一种特殊名号列之。”《明实录》中也有对屯堡军士的记载:“兵团聚, 春耕秋练, 家自为塾, 户自为堡, 倘贼突犯, 各执坚以御之。”。 明初统一西南, 鉴于“四面皆夷, 居其地者悉武弁之士, 其所习坐作进退成阵之法。其所辖雕题椎髻侏离弁裳之徒, 知尚武不知尚文”的情形, 鲍家拳的军事价值, 在平定战争中得到发展, 形成一种军事性质的武功。鲍家拳在明军“调北征南”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黔南识略》 (卷四) 这样评价: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