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锚固理论研究进展.docx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岩土锚固理论研究进展 1 基岩锚固界面的应用 众所周知,岩石桩固结技术是当前岩石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该分支取得了活跃的进展和前景。充分利用具有较大刚度和材料强度的力学特性来加强或加固软弱破碎的岩体和土体,与此同时,发挥岩土体的自稳能力,最终达到工程结构物稳定的目的。因此,岩土锚固成为解决岩土工程稳定性问题的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岩土锚固在能源、交通、水利以及城市基础建设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同时,岩土锚固理论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 锚固理论研究 工程实践表明,岩土锚固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措施,但由于工程介质的复杂性以及锚固方式的多样性,至今尚未出现统一的理论。国内外岩土锚固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 (1)地锚荷载传递机理,特别是注浆锚杆中杆体与注浆体、注浆体与围岩土体间粘结应力的分布状态及传递机理的研究; (2)从锚固体加固效果角度出发研究岩土锚固作用机理。对锚杆荷载传递机理的研究,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主要内容为荷载从锚杆(索)转移到灌浆体的力学机理研究以及灌浆体与钻孔孔壁间力学机理的研究。 2.1 锚固结构的优化 锚杆与灌浆体、灌浆体与孔壁介质发生复杂的化学作用,一旦受力,它们之间的结合(附着)力就发挥作用,当任意两者之间出现一定的相对位移时,有效的结合遭到破坏,它们之间的阻力主要由摩擦作用提供,这就是锚杆、孔壁介质与灌浆体力学作用机理的定性解释。 下面介绍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文[5?7]研究了荷载从锚索(杆)转到灌浆体的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钢锚索(杆)表面上存在着微观的粗糙皱曲,浆体围绕着锚索(杆)充满这些皱曲而形成一个灌浆柱,在锚索(杆)和灌浆体之间的结合破坏之前,其结合力发挥作用;当锚索(杆)和浆体发生一定的相对位移之后,两者界面的某些地方就要遭到破坏,这时,锚索和灌浆柱之间摩擦阻力就发挥主要作用,而且,摩擦阻力是随灌浆体的剪胀而增加,增大锚索(杆)表面的粗糙度就能提高摩擦阻力,对灌浆体而言则是提高了其剪切强度。对于光面锚索(杆),锚索(杆)和灌浆体之间的结合主要取决于滑动之前的附着力和滑动之后出现的摩擦力,而对于竹节锚索(杆)或者类似于竹节的锚索(杆),其表面有突节,结合力主要取决于机械作用。在进行拉拔试验时,力由锚索(杆)传递到灌浆体,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灌浆体的开裂或压碎,锚头滑动并附带部分砂浆体而拔出灌浆体。所以,灌浆体的强度及厚度成为承载力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锚索(杆)本身强度很高且其表面粗糙性很好的话,力的传递由锚索(杆)到灌浆体,再由灌浆体到围岩体的过程中,浆体和锚索(杆)界面的性质不是研究的重点,研究重点应放在浆体自身的性质以及浆体与围岩体界面的性质上。 文也研究了荷载由锚索向粘结砂浆传递的机制,具体采用7股直径12 mm的钢索和单根直径7 mm的钢丝,埋置于水灰比0.45的砂浆中进行了一系列拉拔试验。锚固长度10?90 cm不等。试验过程表明,在位移较小时,便到达峰值荷载,过了峰值荷载,随位移的增加,荷载下降,直至残余荷载大约是峰值的一半。 对于拉力型锚索,其表面剪应力沿锚固长度上的分布呈指数关系,文将其表述为以下形式: 式中:τx为距锚固段近端x处的剪应力,τ0为锚固段近端的剪应力,d为锚索直径,A为锚索中结合应力与主应力相关的常数。 沿锚固段长度L积分,可得到极限锚固力Tu的理论表达式: 但式(2)在使用中有所不便,一般说来,随着施加应力的增加,锚固段近端的剪应力τ0将以渐进方式向锚固段远端转移并改变剪应力的分布。在设计中,确定锚索体在注浆体中锚固长度的计算公式是根据剪应力均匀分布的假定而得到的,其极限锚固力为 式中:n为钢绞线根数,L为锚固段长度,τu为极限剪应力。 文对非粘性土锚固做了大量试验,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 (1)致密砂层中最大表面粘结力分布在很短的锚杆长度范围内,但在松砂和中密砂中,表面粘结力就接近于理论假定的均匀分布(Coates和Yu); (2)随着外加荷载的增加,表面粘结力的峰值点向锚固段远端转移; (3)较短锚索表面粘结力的平均值大于较长锚索表面粘结力的平均值; (4)锚索的锚固力对地层密度变化反应敏感,从松散到致密地层中,均比表面粘结强度值要增大5倍。 文也给出了粘性土锚固的一些研究成果: (1)单位表面粘结力随锚固长度的增加而减少; (2)单位表面粘结力随土的强度增加和塑性的减少而增加; (3)后期灌浆至少可增加25%的单位表面粘结力。 文对影响全长粘结式锚索承载力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因素包括:水灰比,添加剂和埋置长度,试验中没有涉及围压,而围压却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文的试验还提示人们,添加剂包括速凝剂,且膨胀剂对锚索的承载力的影响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文进行了水泥砂浆和钢筋的粘结强度研究;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