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话本小说的文学史意义.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言二拍话本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从宋元流行的通俗文学到明清时期文人通俗文学的发展,它反映了从流行的通俗文学到文人化和注重浪费的趋势。清初以李渔的《十二楼》为代表的话本小说更明显地体现出这一变化。 李渔《十二楼》中文人化、案头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自觉创新意识 1. 不以理同情,不以情废理主张的形象化 宋元话本、甚至“三言”“二拍”作品的个性特征不突出,因为作者在讲别人的故事,讲故事的目的多为娱乐或体现作者的道德评价,在其中很难看到作者的灵魂。翻开《十二楼》,在那些人物身上,故事背后处处可见李渔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实用主义、调和主义人生哲学充斥于《十二楼》的字里行间。比如段玉初凭借苟且偷生的处世原则逢凶化吉,舒秀才随机应变,不拘常理劝妻子“失节”而“存孤”,《合影楼》里道学先生和风流才子结成亲家,这一情节安排,实际上是不以理忘情,不以情废理主张的形象化。《三与楼》的主人公虞灏“一生一世没有别样嗜好,只喜欢构造园亭,一年到头,没有一日不兴工作。所造之屋,定要穷精极雅,不类寻常。”李渔自己就喜欢建花园楼阁,在老家兰溪有“伊园”,在金陵有“芥子园”,在杭州有“层园”。《闻过楼》中的顾呆叟三十多岁,举人没考上,头发先白了,于是“把一切时文讲章与镂营穴孔的笔砚,尽皆烧毁”,他厌恶城市的喧嚣,向往山林的清静,举家从城里迁到乡下,乡下有强盗和官府的侵扰,又迁到城里生活。顾呆叟有许多朋友是达官贵人,他们常常施惠于呆叟。顾呆叟的经历和李渔相似,李渔在考取金华府庠后,乡试几次失败,遂淡漠了仕进之意,那时他三十岁左右,顺治七年以前他生活在兰溪和金华,顺治七年移居杭州,康熙元年迁到金陵,康熙十年又回到杭州。李渔在杭州、金陵时就在达官贵人中做清客。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经历写进小说,也只有李渔初步做到了。 2. 返回 (1) 真真假假,戏中有戏 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话本小说是文人参与创作话本小说的最初阶段,《清平山堂话本》是这个阶段话本小说的代表。“三言”和“二拍”的大部分作品是作者从野史、传说、笔记小说、戏曲及时事中撷取所需要的故事或人物创作而成,少部分是根据前人作品加工而成。 《十二楼》的作品几乎都是作者独立构思完成的。十二篇中的两篇作者声称有出处,《合影楼》结尾说:“这段逸事出在《胡氏笔谈》”,在《鹤归楼》里作者又讲“这些事迹,出在《段氏家乘》中,有一篇《鹤归楼记》”,但是否真有其事,无从论证。因为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古人看小说非常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因此作者常把假的当成真的来写,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 《十二楼》立意新颖,不落俗套。譬如《合影楼》的主要情节写一对有情人被高墙阻隔,难诉衷肠,无意间二人倒影在水面相会,于是水上频繁“合影”,荷间诗书传情,几经周折终成眷属。《夏宜楼》讲书生瞿古人爱慕一位小姐,他借助于望远镜,不仅使小姐非他不嫁而且让顽固的家长欣然允亲。这两个故事中没有陷入先一见钟情、偷香窃玉后金榜题名、奉旨完婚的老套子。《奉先楼》的故事虽不新奇,但它的结局却引人入胜。舒娘子上吊自尽以雪失节之耻,但他却被救活,夫妇、父子终于团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她一改初衷的原因是以前的她已经死了,现在的她是一个清清白白的新人,这样安排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闻过楼》写顾呆叟搬到乡下后,麻烦和灾难接踵而至,先被官府“签派里役”,后遇强盗打劫,惊魂未定又被冤枉窝赃,正在走投无路之际,朋友道出真情,原来差役、强盗、窝赃都是他们做的圈套。因为呆叟到乡下后,大家都觉得很无聊,所以骗他回城。真真假假,戏中有戏,作者构思之奇,令人叹服。 《十二楼》中的故事固然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刻意标新立异,让人感到纤巧有余而浑朴不足,这种结果是由追求风雅精致的文人情趣造成的。 (2) 《十二楼》的套语保护了李渔的艺术和文学价值 话本小说插入的出自名家诗词或民间俗语的韵文,被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话本反复引用,便成为套语。套语在话本小说里随处可见。例如:形容年轻女子“云鬓轻梳蝉翼,峨眉巧画春山,朱唇注一颗夭桃,皓齿排两行碎玉”;写壮汉无一不是“粗眉毛、大眼睛、蹶鼻子、略绰口”;感叹人心难测就用“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形容人从危境中解脱出来时的轻松喜悦心情则常用“鳌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更不回”等等。 早期话本大量使用套语,套语本是话本的特色之一,可以理解,但过于泛滥使读者产生画蛇添足,千篇一律的厌倦情绪。“三言”“二拍”削减了对套语的使用,作者把套语当成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有利手段,使它产生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当然,“三言”“二拍”里不乏失败的套语。《十二楼》很少用套语,书中的韵文多数是出自李渔之手,少数来源于《诗经》、唐诗和俗语,即使引经据典,也不是被人反复运用的套语。李渔刻画人物突出性情而忽略外形,描绘女子的美貌,很少正面形容,主要用反衬或侧面描写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