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山出土枣心石与宋代圆砚的发现.docxVIP

龙尾山出土枣心石与宋代圆砚的发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尾山出土枣心石与宋代圆砚的发现 龙尾山,又称清溪山,是江西省武源县西头乡芙蓉河旁的一座又称漆山。这是中国四大奇观之一的宣德漆。由于婺源县在隋、唐以至宋代早中期都属歙州管辖,唐、宋时代又有以州名物的习惯,因此县境龙尾山所产之砚亦称歙砚。 婺源人民十分重视地方文物的收藏,龙尾山一带的农家几乎每户都藏有一两方古砚。其中歙石石品陈列室所藏三砚,无论是砚石之纹理还是式样以及制作工艺都十分精彩,不失为研究宋代歙州砚史的重要资料。故撰文介绍并略作考证如下。 一 生成的网面面 砚形圆,砚面直径16.9、底径16、高3.4厘米,上大下小依次收分。砚面围以圆边,边宽0.7厘米,砚膛微凸,沿边四分之一处挖一弓形槽作墨池,底部覆手作臼形,造型庄重而又饱满(图一)。 该砚石色灰青而滋润,通体布满暗细纹理有如水波,水波地上平行横向分布着十分鲜明的条状斑纹12组(砚面9组,覆手内3组),每组5条,其中色黑者3条、色白者2条;墨线长而居中,短线列于上下,白线夹杂在墨线之间,其纹理奇特、色泽华美(图二)。 (一) 枣心石的装饰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佚名《歙砚说》介绍歙砚石品时说:“枣心,青润可爱,中有斑纹,中广,上下皆锐,形若枣核。”又,南宋嘉定癸未(1223年)高似孙《砚笺》卷三〇“枣心石”条又谓:“枣心两头尖如枣核,又如晴昼微风清沼涟漪。” 印证上揭宋代文献,砚面上有如水波的灰青色纹理与高氏描述的“清沼涟漪”相吻合,而出现在水波上的12组横向斑纹,由于每组两头尖而中间大,形如枣核,与上揭诸文献相符。因此笔者以为,上面讨论的圆形砚是宋人用龙尾山水波坑枣心石雕刻而成。 近年来笔者在南北各地考察传世与出土宋砚,曾关注枣心石砚的遗存,但至目前为止,仅见两三例,而且都只有枣心纹1~2组,像此砚多至12组者,为极稀见之物。 (二) 枣心石的先代官 圆形砚,是汉、唐时代常见的砚形,汉圆形砚多石质,且作三足,几乎都有笨重的盖子;唐圆砚为瓷制,多出自越窑、邢窑以及洪州窑。砚底都有多足支撑,但砚面凸起,四周下凹,形成所谓辟雍式。砚体上小下大,特征鲜明。 宋至明、清时代的端州与歙州(徽州)均有圆形砚的生产,但宋代圆形砚像宋时抄手砚一样,都有砚膛微凸、砚体上大下小依次收分的时代特征,而明、清圆砚砚壁垂直,上下直径一致,与宋砚大异。 将前揭枣心砚与上述各时代之圆砚相比较:枣心砚诸特征既不见于宋以前也不见于宋以后,因此,笔者以为该砚为宋代遗物。 综观宋人谈砚的著作,治平三年(1066年)唐积的《歙州砚谱》记当时流行砚式42种,第5种为“月样”,很有可能就是本文讨论的这方圆砚的早期名称。但由于唐积书之插图亡佚,仅凭“月样”二字,还不能得出结论。 至于枣心石,这一名称始见于前揭刊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的《歙砚说》,唐积书则不载,那么我们讨论的这方圆砚究竟是北宋还是南宋时代的遗物呢?北宋诗人苏轼留下可资考证的重要记录。 《苏轼文集》卷七〇题跋“书昙秀龙尾砚”条谓:“昙秀龙尾石砚,仆所谓涩不留笔,滑不拒墨者也。制如拱璧,而以缺月为池,云是蒋希鲁旧物。予在广陵尝从昙秀识此砚,今复见之岭海依然如故人也。” (1)前揭苏轼的记录,虽未记昙秀砚之纹理,但明确记载石出龙尾山,与本文讨论之枣心砚的产地相同。 (2)苏轼所谓“制如拱璧”者指砚形扁圆如大玉璧(拱,大也),昙秀砚正与枣心砚之形制一致。 (3)所谓“缺月为池”者,与枣心砚之弓形墨池同。 (4)按苏轼的记录笔者曾在枣心砚上磨墨书写,其功能如昙秀砚,它也具备“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 综上所述,昙秀之砚与枣心石砚质地相近,形制相同,两砚必为同一时代之物。 苏轼说,他在广陵时曾见昙秀之砚,尔后又在岭海再见,有如故人,可见昙秀砚给苏轼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记忆。那么,苏轼初见此砚之时又是何时呢? 宋人施宿编《东坡先生年谱》记苏轼在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六日从南京返回常州住地时,曾在广陵(扬州)逗留,并于五月一日写下了《游扬州竹西寺留题》的诗篇。 又,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苏轼一度出任扬州知州,至七月离任,除兵部尚书充南郊卤簿使回京。以后苏轼被贬岭南直至病逝而未再至扬州。故知苏轼初见昙秀砚不是在1085年(元丰八年)便在1092年(元祐七年),也就是说与昙秀砚造型相同之枣心石砚的制作年代都应在11世纪之后半期,即1085年以前不久。 如果说苏轼的记录属文字范畴,我们还可以在同时代的绘画资料中找到同样的证据。 中国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五册,录辽宁省博物馆藏北宋人物画家李公麟《白莲社图》一卷,图中绘白莲池边有巨石一块,环石而坐的僧侣与文人们正在参阅内典或推敲章句,石之台面置有纸、笔、墨、砚与熏炉之类,其中一砚形圆,墨池作新月样,其形状与枣心石砚相同(图三)。考画家李公麟生于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殁于徽

文档评论(0)

182****8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