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处州乱弹与婺剧乱弹主曲调的比较分析
摘 要: 乱弹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选取浙江区域流传广泛的处州乱弹与婺剧乱弹为研究对象,在查阅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两个剧种声腔的演变历史、声腔构成以及主要唱腔曲调展开对比分析,探索两个声腔剧种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差异性,总结它们的曲调特点,期许为学界提供有价值的研究参考资料。
关键词: 处州乱弹;婺剧乱弹;主曲调;声腔剧种
浙江乱弹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人们喜闻乐见、百听不厌,是极具地方特色、民间影响力大、群众热衷欣赏的戏曲声腔,堪称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乱弹的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艺术风格五彩缤纷,各剧种唱腔曲调和文武场音乐都各具特色、宏伟大气,伴奏形式别致多变,艺术手法协调和谐,演唱演奏技巧妙趣纵横,常让观众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语云:“戏曲、戏曲,一边是戏,一边是曲。”在浙江的乱弹声腔剧种中,流传区域面最广的要数婺剧乱弹。婺剧乱弹在金华、衢州两市及周边其它县市区均有所流传。除婺剧乱弹流传面最为广泛外,以处州乱弹为代表的剧种也颇具影响。处州乱弹和婺剧乱弹是浙江乱弹同声腔的两个不同称谓的地方剧种,长期以来深受地方群众的喜爱,成为一方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本文正是以在浙江地区流传广泛的两大乱弹声腔剧种的曲调特征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处州乱弹和婺剧乱弹之间主要唱腔曲调展开对比分析,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异同之处,为浙江乱弹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两个剧种声腔衍变的轨迹
自清代开始,浙江的乱弹声腔几乎遍布全省。其中,处州乱弹和婺剧乱弹是较有影响的两类。处州乱弹形成于清代初年,兴盛于清代中叶,因流传于处州(今丽水)、温州、金华等地区,并集中分布于丽水市莲都区、松阳县、缙云县、遂昌县、云和县、青田县等地而得名为“处州班”。处州乱弹班社繁多、剧目丰富,在流传的各县市区中,班社最多的区域要数现今莲都区(旧称丽水)碧湖镇、松阳县和缙云县。在声腔曲调方面,处州乱弹主要声腔曲调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以【三五七】与【二凡】为主的乱弹腔系;其二是以【皮簧】与【吹腔】为主的徽调腔系。由于处州乱弹与金华乱弹中徽调声腔、乱弹声腔的主要曲调渊源、形态相同,因此他们也被称为婺剧。处州乱弹的腔系经历了由乱弹声腔的兴起、皮簧声腔的加入到高腔、昆曲及徽戏等声腔交融发展的过程。文献记载,清代光绪年间有处州乱弹到江西、福建等地演出,被当地人称为“浙调”“碧湖调”(或“湖调”)等,说明处州乱弹在光绪年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影响。
清乾隆年间,江西巡抚郝硕遵旨查办戏剧的复奏中记载:“石牌腔(吹拨)、楚腔(西皮)等,此时在浙江已经‘皆所盛行。” “兼唱吹拨和皮簧的班社,从三路纷纷流入浙江:一从江苏扬州沿运河至杭、嘉、湖一带;二从安徽歙县经新安江流入金华、衢州、严州;三从江西婺源(原属安徽徽州府)流入开化、常山一带。”由此可见,早期的处州乱弹是“双合班”,即两种声腔融合的演剧形态,主要由乱弹声腔和徽调组合而成,采用两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形式。徽调于清代光绪年间由安徽、江苏等地传至浙江丽水、金华和衢州等地。直至18世纪末期,处州乱弹在原来“双合班”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在缙云一带开始出现乱弹与高腔、昆曲、徽戏声腔合班演出的现象,被人们称为“三合班”(實为“四合班”,即四种声腔合成的剧班),为处州乱弹发展为多声腔戏曲剧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处州地区的乱弹班社数目繁多,且不同班社所唱的声腔也不尽相同,如青田县的“章旦班”“黄庄班”,松阳县的“吉昌班”,碧湖镇的“林月台班”等以演出处州乱弹声腔为主,其正本戏剧目多为处州乱弹腔;而流行于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和龙泉县等地的木偶戏班演出的大小剧目也以处州乱弹声腔为主,但有些剧目,如《耕历山》《拾义记》《夫人戏》等则以高腔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处州乱弹发展至今成为集乱弹、高腔和徽调等合流而成的多声腔戏曲剧种。处州乱弹的台词通俗易懂,念唱用处州官话,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音乐粗犷宏亮。演出时,班社后台五人,利用十余件乐器吹拉弹奏、曲调悠扬。丽水当地流传有这样一句俗话:“锣鼓响,脚底痒”,乱弹班社的鼓乐,总能使人精神兴奋,制造出热闹气氛。
婺剧乱弹,俗名“乱弹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被称为浙江乱弹,乱弹与明清时期开始流传在浙江的高腔、徽戏、昆腔、时调、滩簧调组成六大声腔统称为“婺剧”。婺剧乱弹包含着【三五七调】【芦花调】【二凡调】【拨子调】以及【紧皮】或【流水】五种不同类型的曲调。其中【三五七调】最早是明朝末期流行于皖南太平(今当涂)的“太平腔”遗音之一,因词格为三字、五字、七字,故俗名【三五七】;【芦花调】与昆曲、京剧中名【吹腔】或某些地方戏中称作【安庆调】的渊源相同,它既保留了原始曲牌连缀的特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