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白沟行原文翻译赏析
白沟行原文翻译赏析 第一篇    原文: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译文     白沟河是宋辽交界的边塞之地,年年都有送迎辽国使臣的事情。     辽国人经常借口打猎亲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     边塞护卫着宽阔的农业生产地区,幽燕两州韵蚕桑生产又占宿极重要的地位。     可是边界上的守将对此毫无所知,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当儿戏,假如想找像李牧、廉颇那样的良将,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解释     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西起沉远泊〔今河北保定市北面〕,东至泥沽海口〔今日津市塘沽南面〕,河、泊相连,弯弯曲曲达900里。     蕃:指辽国。塞,边塞。     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以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往来。故诗中云“年年事〞。     蕃马:指辽国军人。射狐兔:狩猎野兽,实际是指辽军越境骚扰。     不道:不说,不认为有必要。烽燧:烽火,边疆上报警的信号。《汉书·贾谊传》:“斥候望烽燧不得息。〞文颖曰:“边方备胡寇,作高土橹,橹上作桔皋,桔皋头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火然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燃之,以望其烟,曰燧。〞这两句说明宋军对辽国的防御十分麻痹松懈。     鉏〔chú〕:同锄。耰〔yōu〕:古代用来平整土地和覆盖种子的农具。接塞垣:延长到了边界地区。     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带地区。桑叶:代指农桑,即庄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绿。这两句表达经过辽国占据区所见的情景。幽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片沃土如今却成了辽国的粮仓。     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公元158年,匈奴大举进犯,汉文帝派遣徐厉驻守棘门、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同时,文帝又派周业大驻兵细柳。细柳在今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文帝在巡察了三个驻地以后,认为细柳营军纪严明,是不行侵害的部队,说“灞上、棘门军,若儿戏尔,其将〔即徐厉、刘礼〕固可袭血虏也。〞〔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     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战胜过北方的强敌。这两句是批判当时北宋派去防辽的边将庸碌无能,松松垮垮,名为防敌,实同“儿戏〞,只是徐厉、刘礼之辈,更无法同李牧、廉颇相提并论。     赏析:     创作背景     五代后期,后晋创立者石敬瑭,在借用外力篡夺皇位时,竟不惜拜契丹〔后改称辽〕主为父,并奉献了燕云十六州土地。宋建国以后,太祖、太宗都很想把这块土地收回来,但经过几次交兵都没有到达目的。太宗感到力不能及,于是转而采取守势,逐步利用冀北平原的塘、泊、河、渠构筑了一条长达900里的白沟,作为防御辽兵南下的屏障。“澶渊之萌〞以后成为法定的宋辽国界。当然,这样漫长的平原防御工事在战争中是起不了什么大作用的。辽使刘六符就曾经声称:“一苇〔船〕可航,投箠〔chuí垂,马鞭〕可平,不然决其堤,十万土囊可逾〔逾〕矣。〞〔据《续资治通鉴》〕到了王安石出使辽国的时候,塘、泊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已经可以徒步走过,守将庸懦,兵丁都是老弱病残,上下全都丧失警惕,更是没有什么边防可说了。幸好辽朝内乱不止,无力南下,白沟两岸终于没有大事发生。而北宋内政不修,国力衰弱,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早已化为泡影。王安石是一位力图富国强兵,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亲眼看到大片领土处在异国的统治之下,而边防又是如此的糟糕,能不忧心忡忡而发出深长的感慨。诗的最终两句尖锐批判守将无能,其实质是对朝廷的指责,因为根本缘由在于朝廷队聊采取屈辱求和政策而不重视边防。他在此前一年的《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今乃以夫天下之重任,人主〔皇帝〕所当至慎之选,推而属之奸悍无赖,才行缺乏自托于乡里之人,此方今所以思思然〔恐惧地〕长抱边疆之忧。〞他提出了一整套改革主见,但在仁宗、英宗两朝都没有引起重视,及到神宗即位,才开始实施他倡导的新法,可是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剧烈反对,无法贯彻。神宗死后,新法全部废除,一场历史上出名的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大宋王朝就再也强盛不起来了。     宋嘉祐四年〔1059,一说是公元1060年〕,王安石奉命出使辽国,来回经过白沟,有感而写了这首古体诗。     赏析     了解到当时边疆两边辽国人常来汉地侵扰而北宋军队却轻敌麻痹的状况;目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