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对非遗进校园的现实背景及作用的再认识
?
?
颜 彦 陆建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开篇中即明确指出,“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在为各群体开展新对话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与不容忍现象一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这种威胁尤为严重。”全球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所带来的综合影响威胁着非遗的存续,使非遗陷入生存困境。而非遗的生存困境从根本上说,是由传统传承方式式微所导致的传承困境。
一、传统文化服务于立德树人目标的一致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和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沧海桑田的社会变迁中,一个民族的风风雨雨,一个国家的浮浮沉沉,总会在历史备忘录中留下痕迹。人们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思维方式、个性特征、行为模式以及想象力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或以物质形态的古迹遗存,或以非物质形态的风情习俗、工艺技能等传之后世,泽被后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在其独特的历史进程中都会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并构成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以文化的独特性、持久性、厚重性著称于世,给后人留下了蔚为壮观的文化遗产。从这些伟大的遗产中,我们能够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能够绘出自己的文化图谱,找到自身的优缺点,找到与世界对话的结合点与切入点。因此,文化是民族的“根”,是国家的“魂”,是我们穿越时空,保持独立与完整,走向未来的精神纽带。而保护这些“根”之所系、“魂”之所在的文化遗产,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也是我们对后代所肩负的神圣职责。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都需要凝聚力。氏族的凝聚力来自血缘,而民族的凝聚力来自文化。无论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中,没有文化的认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只能是一句空话。发生在世纪至世纪的各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其本身就是一场由各国政府掀起的捍卫本土文化主权、保护传统道德的传统文化保卫战。而起步于本世纪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同样是一场由政府发起的本国传统道德体系、价值体系、认知体系的抢救运动,让传统道德、传统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的传统文化回归运动。
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立德树人,就是要让中华民族崇真向善的德心永在、优秀的精神基因永续,让中国人成为“中国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中小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中,既是职责与使命所在,也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要求和选择。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恢宏的气度。它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繁荣于民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无论其价值观念还是呈现形态上,都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蕴涵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为民、重诺守信、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因素,因而是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热情,正表明它是深入人心,深孚民意的。
中小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获取感性体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每个学生自小就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感受和认识事物。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对“非遗”的理解和认同,绝非短期突击所能实现的。它需要通过持续的接触来不断加深认识,增进了解。在以非遗为主题的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身心发展规律,提供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和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学习中逐渐达到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经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教学,学生得以在学习的主线中横向拓展至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与体验。反过来看,学生经过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持续学习,更能理解“文化”的立体性和复杂性,因而更有可能促进对文化的认同。文化的立体性通过多学科不同视角切入,使文化的认知过程更多元化,让学生对文化的认知更为全面,进而更好地达到理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