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
(版本号 V01)
2013 年 10 月
为进一步推动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的造林活动, 规范国内碳汇造林项目设
计文件编制和碳汇计量监测工作,确保碳汇造林项目所产出的中国核证减排量 (CCER)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推动国内碳汇造林项目的自愿 减排交易,特编制了《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 (版本号 V01)。
本方法学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有关清洁发展机制
(CDM) 下造林再造林项目活动的最新方法学为主体框架, 在参考和借鉴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有关方法学工具、方式和程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优 良做法指南》、国际自愿减排市场造林再造林项目方法学和有关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碳汇林业做法和经验, 经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利益相关方反复研讨后 编制而成, 以保证本方法学既遵循国际规则又符合我国林业实际, 注重方法学的 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本方法学同已有的类似方法学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 本方法学更符合中国林业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的实际情况。本方法学参
考引用的规范性文件, 除了遵循 CDM 有关项目方法学及其相关程序和规则的基 本要求外, 主要参考了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碳汇造林 技术规定(试行)》、《碳汇造林检查验收办法(试行)》、《造林技术规程》等行业 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例如:对于土地合格性的要求,本方法学要求至少是 2005 年 2 月 16 日以来的无林地, 以区别于 CDM 再造林项目方法学所要求的 1990 年 1 月 1 日以来的无林地。
2. 本方法学基于中国林业的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充分考虑中国林业工作
者实际操作和表达习惯, 对 CDM 方法学有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例如使用 习惯术语“碳汇量”取代“温室气体汇清除”、使用通用术语“项目减排量”取 代“项目人为净温室气体汇清除量”等。
3. 本方法学对 CDM 项目有关过程和步骤进行了优化和简化, 使本方法学更
具有可操作性和成本有效性, 更有利于本方法学的推广应用。例如: 优化和简化 了基线情景识别和额外性论证综合工具的过程和步骤; 优化了灌木碳储量变化的
编制说明
I
监测、取样和计算方法; 简化了项目情景下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碳库的监
测方法等。
4. 本方法学整合了国内众多研究成果,总结整理出了方法学中各类参数的 缺省值和可供参考的回归方程, 使之更适用于中国的碳汇造林项目。例如: 提供 了适用于我国的将不同树种(组)林木蓄积量换算为全株生物量的基本木材密度、 生物量扩展因子、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之比、生物量含碳率等。同时还筛选 出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树种或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参考方程等。
II
目录
1. 引言........................................................................................................................................... 1
2. 适用条件................................................................................................................................... 1
3. 规范性引用文件.......................................................................................................................2
4. 定义...........................................................................................................................................2
5. 基线和碳计量方法...................................................................................................................4
5.1. 项目边界的确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