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豫剧“十八兰”考论
在中州剧坛,豫剧“十八兰”闻名遐迩。“十八兰”是怎么来的?“十八兰”是谁?“十八兰”是十八个人吗?“十八兰”都是女的吗?“十八兰”的命运如何?有关“十八兰”的问题,包括当事者在内,许多人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需要细致考证。
一、“十八兰”的师承
提到“十八兰”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豫剧教育家周海水(1894—1965)。自1930 年开始,周海水与胞兄周银聚合作,创立科班,聘请名师贾锁、李金成、许玉川、高保泰(玻璃脆)等,发展戏曲教育事业,培养豫剧人才。起初,科班招收的是清一色的男生,如常年来、赵忠林等。1933 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演员登上舞台并大受欢迎,周海水冲破世俗偏见,招收汤兰香、苏兰芬、苏兰芳为第一批女弟子,随后常香玉也前来搭班演出。1937 年前后,周海水又招收一批学员,其中女生较多,这批学员学习刻苦认真,成才率较高,不久就扬名于郑州一带,人们把其中的佼佼者称为“十八兰”。
为了挣钱办班,周海水经常外出,科班日常由他的哥哥周银聚(1892—1959)打理。周银聚是周海水的二哥,为豫西名武生。而教授学生时间最长、出力最多的是贾锁。他不仅手把手教学生,而且管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学员亲切地称贾锁为“奶师”。
“十八兰”的老师还有高保泰、赵忠林、李金成、朱小魁、赵俊江、赵太武、许玉川、王利明、张同庆等。
二、“十八兰”的几位师姐
提起“十八兰”不得不介绍一下他们的师姐——周海水的第一批女弟子,汤兰香、苏兰芬、苏兰芳。有人认为,汤兰香也是“十八兰”之一,但实际上她不是。“十八兰”主要是1937 年周海水招收的那一批学生中的佼佼者。1933 年,周海水冲破世俗偏见,招收了三个女弟子,就是汤兰香等3 人。
苏兰芬、苏兰芳两人至今身体健康。特别是苏兰芳,早期并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2009 年前后,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发现了她。2013 年,她以90 岁的高龄在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灌制了唱片,这些唱段不仅保留了豫剧原汁原味的唱法,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
“十八兰”中的“兰”主要效仿汤兰香,因为汤兰香的名气最大,最受周海水的器重,但最初这个“兰”字却源于——苏兰芳,她原名苏金兰。
1933 年,张福仙带女儿常香玉投奔周海水,但周海水以常香玉功底差会戏太少为由拒绝了。1934 年春,张福仙再次带领常香玉投奔周海水,周海水答应常香玉跟班学艺。汤兰香和常香玉经常一起演戏,一生一旦,珠联璧合,被观众誉为“金童玉女”。
辨析“十八兰”,不得不提周兰凤,她是周海水的女儿。周兰凤本人声明过,自己并不是“十八兰”之一。她没有坐科学戏,而是自幼随父亲跟班学戏。2010 年,苏兰芳为恩师周海水立了一块纪念碑,上面的署名为“弟子汤兰香、苏兰芬、苏兰芳、周兰凤”。这充分说明她们四个人是“一窝”的,是周海水的第一批女弟子。
三、“十八兰”的由来
1937 年前后,周海水招收了一批学员,就是崔兰田、毛兰花她们这一批。到1940 年左右,小科班的学员已经学了3 年的戏,也有了一定的名气,但名字都用她们的本名,听起来既不雅也不便于宣传。周海水的一个好朋友叫牛思孔(有的地方也写作牛士孔),他非常欣赏这个小科班的演员,建议周海水以汤兰香为榜样,为这些学生取一个带“兰”的名字。正如李兰菊所讲:“当时汤兰香在郑州、洛阳、荥阳一带红极一时,我们一是羡慕她的名望,二是为自己树立一个奋斗目标,大家伙一起商量,征得贾师傅同意后,便起了每个人都带‘兰’的名字。”
名字取好之后,便是宣传了,牛思孔是这样做的:“按照我们艺术水平的高低,选取了十八个拔尖学生,其中男同学三个。接着,由他出钱,制作了十八面红绸挂白边的旗。在每面旗上方都横书着‘十八兰’三个大字。在每面旗的下方,又都分别书写着每个‘兰’的名字。每到一地演出时,按照名字顺序挂至舞台之上,以取团威。‘十八兰’从此得名,传沿至今。”
四、“十八兰”是谁的争论
“十八兰”是谁,有哪些人?这个问题的争议很大,说法很多,错误也很多。1981 年,魏若愚在《河南戏剧》第5 期上发表文章《关于豫剧“十八兰”》,对“十八兰”有所介绍,但文中有一些错误,一些名字写错了,特别是文中提到罗兰梅已经病故。罗兰梅反应很快,让王凤艮代笔撰写《也谈豫剧“十八兰”》,发表在《河南戏剧》1982 年第1 期,文章讲述了她对“十八兰”的认识。与此同时,《戏曲艺术》也展开了对“十八兰”的讨论,刊登了赵再生的《“十八兰”与周海水》和李兰菊的《我所知道的豫剧“十八兰”》等文章。还有一些回忆录也谈到了“十八兰”,如赵锡铭的回忆录、崔兰田的回忆录、范兰荣的回忆录等。
周海水认为“十八兰”是毛兰花、崔兰田、李兰菊、罗兰梅、王兰琴、郭兰玉、刘兰玉、马兰凤、刘兰仙、车兰玉、陈兰荣、王兰巧、周兰凤、张兰宝、赵兰美、刘兰英、张兰花、冯兰青。
魏若愚认为“十八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