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胶洲秧歌与安徽花鼓灯风格、特点中的异同.pdfVIP

浅谈胶洲秧歌与安徽花鼓灯风格、特点中的异同.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术空间 WriterMagazine2008No.7作家杂志 浅谈胶洲秧歌与安徽花鼓灯风格、特点中的异同 翁蓓俊 在中国舞蹈文化中,汉族舞蹈在 和安徽花鼓灯中都有“三道弯”的体态 民俗舞蹈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本文 摘要 特征。早前演员在演出时脚上都要踩 将针对胶洲秧歌和安徽花鼓灯两个舞 本文是笔者在经过数年的民间舞 着硗板,也就是特制的带有假小脚型 种,研究它们舞蹈风格特点的异同,对 学习之后,对山东地区的胶州秧歌和 的鞋。这种硗板模拟裹脚妇女的特征, 未来民间舞蹈教学以及传承有何重要 安徽花鼓灯两种民间舞不同的风格特 一方面是因为能够更实际地表现当时 意义。 点的一些浅薄认识,从广场演艺形式、 女性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首先介绍两种民间舞的概况和风 “三道弯”在两种舞蹈中的不同表现方 早在汉代就有了妇女缠足之美的观 格特点: 式来分别阐述论证本文的观点。 念,形成了这种扭曲了的美。早有古代 山东胶洲秧歌流行于胶洲弯一带 关键词:文化遗留 演艺方式 文人以 “三寸金莲”、“步步莲花”、“帘 的农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属山东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 J617 A 底纤细”来形容女性的“缠足之美”。缠 歌,海阳秧歌,胶洲秧歌),已有 300余 足后的女性的动态自然就形成了,小 年历史。据说清初,逃荒来胶洲地区的 2、胶洲秧歌的大场中,引场之后 脚要承受硕大的身体压力,所以自然 马赵二人同闯关东,路上卖唱乞讨,后 有膏药客打诨的表演,是一种调节气 走路是就是迈着碎步、两边扭的自然 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简单的歌 氛,让演员休息,功能性很强的表演。 形态了。这种形态一直在民间舞蹈中 舞形式。后世代相传,形成了群众喜闻 一般都是即兴编词,诙谐逗趣,它主要 都有所体现。 乐见的舞蹈形式。它是在演唱秧歌的 的表演在于后面的乡土小戏,主要是 最后,各地民间艺人在大的文化 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形成舞、戏 运用民歌小调边歌边舞。一般都是民 传承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各自风格特 结合的表演形式。 歌表演中伴有舞蹈技巧,歌大于舞的 点及运用保留的不同。胶州秧歌是调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胶洲秧歌 特点尤为明显。而花鼓灯在引场之后 动全身各部位“扭、拧、韧、碾” ,循环往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舞蹈家们把 的内容却相当丰富,大段的舞蹈,民 复连绵不断,活动起来“扭断腰”的动 它归纳为拧、碾、抻、韧四大方面。 歌,逗趣表演都是相对分离并严格按 作特点,形成了流动中特有的 “三道 安徽花鼓灯,亦源于“系鼓互歌” 照表演的剧情需要发展,岔伞四门中 弯”。而安徽花鼓灯舞蹈动作中“三道 调剂秧田劳作的风习,兼融南北文化 伞把子的唱词表现谨慎的表演心态, 弯”是它的亮相特点,无论是 “风摆 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 唱词中多表现客套,为表演中出现的 ,此类动作都 柳”、还是“凤凰单展翅” 与舞蹈风韵,是一种自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