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练习及答案 .pdfVIP

古诗词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练习及答案 .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蹙驴③嘶。 【注释】①嘉祐六年(1061 年)冬,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忆起与弟 苏辙曾寄宿僧舍之情境。②老僧:即指奉闲高僧。③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的“和”字 ,是唱和之意 ,点出作品题材特点 ,是词人对弟弟苏辙寄诗的回应。 B. 本词的首联与颔联以雪泥、鸿爪做比喻 ,引发词人的议论 ,表达了他独特的人生况 味。 C. 颈联写僧死成新塔,旧题不可见,通过新塔与旧塔的对比,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感 慨。 D. 尾联与“竹杖芒鞋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样,都表达了达观的人生追求。 16.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论此诗:“前四句意境恣逸(放纵超逸),则东坡本色。”对这 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桃花源记》中说,渔夫初入桃花源时,村民就邀请他到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乡下人的好客和淳朴;当渔夫离开时,村民嘱咐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他们的与世无争。 (2 )在 《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 :如果秦王朝爱护六国的人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了作品 “人民至上”的思想。 (3 )“沧海”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 ,在作品中多呈现画面唯美、意涵丰富的特点, 如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阔大清寥 ,更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积极奋发。 15. C “通过新塔与旧塔的对比”分析错误,五、六句只是说“僧死壁坏,故人不可 见,旧题无处觅”,没有对比。 16. 前四句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非常生动、 深刻,发人深思,和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蕴藉得多;同时引起下文议论。颔联 表层是“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的意思, 这也是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的对人生的见解: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 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 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的 人生观如此,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此四句 为“东坡本色”。 17.①. 设酒杀鸡作食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 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