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经》里流来的河那些“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晋城境内不独遍布奇峰峻谷,亦有不少河、溪、瀑、潭。其中,沁河、丹河、淇河是三条串通晋城大地的“血脉”。
沁河是山西第二大河流,历史上桑树遍野,户户缫丝,曾孕育出作为皇家贡品的双丝泽绸;沁河的最大支流是丹河,作为战国末期长平之战的发生地,丹河两岸至今遗留着众多与赵军有关的历史遗迹;发源于棋子山的淇水,只因得到《诗经》的独宠而成为晋城最富有诗意的河流。
晋城的河,低调而富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在这一脉脉溪流与一颗颗水珠中,晋城古老的历史文化也就折射辉映,喷薄而出。
沁河·蚕桑·丝绸
若是在地图上寻找沁河,你会在山西中部发现一个优美的树状水系,它发源于沁源县二郎神沟,在太岳和太行群山峻岭的包围中,尽情地舒展着它那枝繁叶茂的图案。作为黄河下游的一条支流,沁河位于晋豫两省境内,其历史悠久,是中华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沁河古称“沁水”,也称“少水”,是纵贯山西的第二大河流。它从二郎神沟款款而来,脚步轻盈,温柔婉约,向南流经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泽州县,切穿太行山,从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进入冲积平原,经沁阳市、博爱县、温县,于武陟县南注入黄河。穿过沁水与阳城两地时,她回眸一笑,曼妙的身姿舞动出一条条曲折宛转的弧线之后,方才侧身隐入了太行山之中。
受沁河惠泽最多的两个县莫过于沁水和阳城城,这两个县唇齿相依,一因水名,一因山名。沁水县的疆域与县名曾几经变更,最终在隋代以“沁水”为名并延用至今,这未尝不是出于对沁河的回报。相比之下,阳城县的历史更为久远一些,《墨子》中便有“舜渔于获泽”一句,其中的“获泽”即指此处。唐时,因其位于太岳之南,获泽才改名为“阳城”。
沁河的养蚕业源渊流长,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黄帝元妃嫘祖娘娘曾于云蒙山教民养蚕,周穆王也驾临获泽视察当地蚕桑。清代泽州知府钱塘人朱樟纂修的《泽州府志》中,写有“民重农桑,性多朴直,前代以来,多文雅之士”等记载。在沁水、阳城两县境内,有些地方至今仍保有原始混交桑林及古老桑树,树龄多在一、二百年以上,有的高达五、六百年。其中,位于阳城县寺头乡的桑树王,冠如巨伞,据说已有千年的采桑史。
左右页图:“沁河第一湾”位于泽州县李寨乡,沁河在这里宛如玉带弯曲环绕,奔流而过,周围分布着众多奇峰幽谷、险山峻岭。
隋唐时代,泽潞(“潞”指今山西长治市,古称“潞州”)丝绸尤为发达,泽、潞两州每年向朝廷进贡的丝绸仅次于江浙两省,境内绸庄、丝庄遍布街巷,机杼之声随处可闻,有“南淞江,北潞安,衣天下”之盛名。唐朝著名诗人李贺,在上党(今山西东南部一带,包括长治、晋城等地)居住三年多,亲眼目睹了泽潞丝织的整个制作过程,写下了著名的“玉甖汲水桐花开,蒨丝沉水如云彩”等诗句。
到了明代,高平一带每年向明王朝进贡的优质泽潞绸达一万匹以上,府属各县丝绸贡赋,皆由高平独立承担,其他各县按规定赋额折换色银。当时,作为古沁水县西出临汾、运城的商业重镇,以南阳镇为中心的周围山村居住着上万人,他们大多以养蚕织丝、贩运当地生产的黄丝为业,形成了一支驰骋大江南北的南阳丝绸商帮。
“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 明万历年间,吏部天官王国光刻在阳城横河镇石碑上的诗文,生动地描述了当时阳城蚕桑业的盛况。
清初,泽州凤台、高平两县在原潞绸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双丝泽绸,一经问世立即吸引了皇亲国戚的眼球。雍正年间,凤台、高平两县每年进贡绫绢达240匹,遇闰年还得再加九匹。除了供应给内务府外,还得留一部分进贡给王公贵族。织工精细、质地优良的双丝泽绸,从此畅销西北,闻名全国。
1942年春天,一伙不速之客来到晋城——这是一支由日本侵略者组成的所谓“国内学者调查团”。他们看到此地拥有如此富饶的煤铁资源,感到十分吃惊,但更让他们大为不解的是,靠煤铁发家的中国人,不仅在这里建了许多高大的豪华民宅,还生产出了灿若彩虹的丝绸锦缎。在次年发表的《山西学术探险记》中,他们写道:“山西南部山村的这种民宅之美,在河北省是看不到的。任何人到这里旅行过一次,都将永远不忘。特别有趣的是,几乎毫不例外地都是有两层楼的房屋,此处成为养蚕的地方。在华北,养蚕的并不多见,可是,在山西南部却相当流行……此地的蚕业到最近为止,或许收到了相当的成绩。”
当年,日本侵略者从高耸的楼房及遍布田野的桑树上,大致推测到晋城丝绸“或许收到了相当的成绩”,但他们万万想不到,作为煤铁之乡的晋城,早就是中国北方著名的丝绸之乡——千百年来,晋城的沁河流域就桑树遍野,户户缫丝,沁河丝绸也随着前来购丝的客商,不仅昂首跨进皇宫,而且出长安,越敦煌,经西域(新疆),入波斯,远走欧洲,成了陆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
左右页图:沁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最适合农业耕作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主要发源地。
丹河的悲壮之美
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