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教学课件.pptVIP

第10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对舆论样态的直接影响是,网民的舆论表达呈现出高度类型化的特点。在我国网络舆论生态中,突出表现为舆论的单一性或舆论的对峙性。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网络舆论中的次生效应一方面与政府的不当应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网民的批判性和情绪性表达有关。 “7·23动车事故”:对政府处置效率的指责→对事故中死亡人数及事故原因的质疑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在这个意义上,“次生事件”产生的根源与现实社会中的“泄愤事件”有相似的内在机理,即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网民借突发事件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以发泄情绪为主,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抱着“路见不平”或“借题发挥”的心态,意见领袖则在舆论发展的关键节点转移议题框架,通过迎合网民的利益诉求和偏好,达到吸附大规模网民群体的舆论效应。 “郭美美事件”:讨伐“微博炫富”→质疑中国慈善事业 ?精品课件合集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十章 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目 录 一、互联网:新的舆论场 二、网络舆论的成因 三、网络舆论的特点 四、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 一、互联网:新的舆论场 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意识悄然变化,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舆论的嬗变及其在网络空间的呈现。从20世纪90年代末汹涌的民族主义,到21世纪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催生新自由主义,及至当下多元社会思潮进入网络话语空间,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场折射出社会意识的变动不居。 网络舆论的萌芽期(1999—2002)。 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2013)。 1、网络舆论的萌芽期(1999—2002) 人群:以经济和文化精英为主的第一代网民 特点:知识层次普遍较高,网络舆论多由社会精英主导 标志事件:1999年5月8日,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国内群情激奋,民众抗议此起彼伏。5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使激愤的民情获得宣泄的渠道。 2、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2003—2011年中国网络舆情事件数量 2、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人群:2005年,中国网民总数首次超过1亿,普通网民增长明显 特点:①新老媒体互动是网络舆论真正影响大多数人乃至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②政府感受到网络舆论强大力量,在舆论面前承认、纠正错误。 标志事件:孙志刚事件、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等。 3、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2013) 人群:网民主体的知识层次下降,草根意见领袖崛起 特点:4A传播时代(Anyone任何人,Anywhere任何地方,Anytime任何时间,Anything任何事情),虚拟的网络政治在多元社会力量和网络化逻辑的推动下,不断趋向实体化,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织互动呈日趋频繁之势。 标志事件:“我爸是李刚”等。 二、网络舆论的成因 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 2、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 3、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 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 网络表达意见已成为一种最广泛且最触手可及的政治参与形式。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集中爆发,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独立的、倾向于主动参与和发声的公民在网络空间内发育成长,对公民权利的践行与争取知情权和传播权的努力交织在一起。 全国12个城市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2、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发布的第一载体和热点事件集中呈现的主要场所。网络舆论的参与者是普通网民,在特定的舆论过程中,维系彼此关系的是围绕某一议题所建构的共同意义,由此形成了一个基于特定议题的虚拟表达群体,他们的离散聚合决定着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化乃至消退。 3、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 社会变迁或转型时期是社会非常规变动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易于引发舆论波动,各种与公众有较高关联度的事件、人物、现象或话题都能激发社会舆论热潮。社会转型在推动社会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成员的阶层意识分化。 三、网络舆论的特点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 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 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爆发速度、波及范围与影响力度较传统舆论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舆论形成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也随着互联网主流技术形态的演进而增长。 以新传播技术作为动力,网络舆论能够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实现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由局部向全局蔓延的态

文档评论(0)

臂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臂老师,祝您一臂之力,成功(公)上岸!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2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