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相思病”书写意义探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作欣赏/ 雏凤清声 李渔“相思病”书写意义探析 ⊙张文静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 要:《十二楼》《无声戏》是戏曲创作大家李渔的两本短篇白话小说集,成书于明末清初,其中出现了多次男 女之间“相思病”的描写。对于这一现象的解析与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厘清其小说的情节结构,还能够更加深 入把握李渔的戏曲理论和创作思路。明末清初白话短篇小说集中反复出现的“相思病”现象,也从新的视角反映 了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下对于“真情”的呼唤。 关键词:《十二楼》 《无声戏》 李渔 相思病 明末清初,小说与戏曲的创作在吸收前代文学养分的基础上都达到了高潮。作为当时的戏曲创作者、戏剧 理论家、小说家,拥有文人兼书作商人身份的李渔,创作了一系列畅销的文学作品,其中短篇小说集《十二楼》 与《无声戏》颇受时人欢迎。 在“三言”“二拍”问世后的此二本短篇小说集 a,不仅是李渔个人小说创作理念与个人思想的代表,更是 话本小说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重要产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b,本文将李渔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与《无声戏》 视为整体,结合相思情节,进一步解读“一人一事”“立主脑”的结构方式、“剪头绪”“密针线”的叙事理论, 研究作者自身的创作观念和明末清初时期文学作品“以情反理”的特点。 一、李渔的文学创作观念 李渔将小说视为无声戏,在《十二楼》《拂云楼》第四回结尾直接写道:“各洗尊眸,看演这出‘无声戏’。”c 他的这一想法,还表现在小说中多次插入的戏剧表演因素。如场上之曲的惯用语言,像“看官,照这桩事论起 来……我如今说个争财背本之人……”d 还常和观众进行对话:“从来妇人吃醋的事,戏文小说上都已做尽,那 里还有一桩剩下来的?只是戏文小说上的妇人,都是吃的陈醋,新醋还不曾开坛,就从我这一回吃起”,“看官, 你说竺生的母亲,为何这等有见识,就晓得小山要诱赌,把银子送去还他?”等等。 更为明显的是,其小说分回之间常用戏曲分折的语言,显示出由“听”向“看”的过渡,这不仅是戏曲创 作者和小说家身份统一的产物,还是吸收了前代戏剧艺术中过渡语的结果。如“这是第一回……但不知见形之 后,实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看官们看到此时,可能够硬了心肠,不替小店官疼痛否?”等等,这与戏剧舞 台上同观众的互动如出一辙,更有要人读罢歇一歇的意思,可谓别具一格。 以名篇戏剧与本篇小说情节互文的用法也出现其中。《连城璧》甲集《谭楚玉戏里传情 刘藐姑曲中死节》, 刘藐姑在被强卖给富翁前演出的最后一场选自《荆钗记》。后文的情节就与《荆钗记》如出一辙,藐姑抱了石 块投入江中自尽。对于不了解《荆钗记》的读者来说,这一互文方式能够增添小说的文采,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和趣味性。 另有一种稍异的是借用戏剧的部分情节来表现小说情节,但其结局并不相同。卷外编之四《待诏喜风流攒 钱赎妓 运弁持公道舍米追赃》入话叙述名妓茎娘与富公子誓言生死,公子点《绣襦记》以诉衷情,说“只要 你肯做李亚仙,我就为你打莲花落也无怨”。此处又借《绣襦记》中李亚仙不重钱财重情义,钟情于郑元和的情 节,表现出二人眷侣似李郑;却在后续一转折,茎娘背弃公子,丝毫不似李亚仙。这也是后文中待诏赎妓故事的 结局。作者借用入话中的名篇戏剧情节,从读者想当然式的框架中跳脱出来,赋予故事新面目,给读者更加深 刻的阅读感受。 二、“相思病”情节与戏曲理论 从“相思病”现象看起,使用这一情节是戏曲理论家在创作小说时自觉的意识。患了相思病的人物都是痴 情男女,且“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人物形象深深打上痴情的烙印。如许季芳为瑞郎被革去功名,瑞郎亦在 他死后孤身一人抚养他的孩子成人。珍生犯了相思病,苦苦思念着玉娟,甚至发下非她不可的死誓,这就导致 锦云被退婚、犯相思,随后其父思索万全之策,造就全文圆满的大结局。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实际与李渔所倡 导的戏曲理论“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相辅相成。小说塑造的痴男怨女不会负心,其深情、钟情的一 致性,进一步产生必然的选择与故事必然的结局,从而确保故事情节按部就班发展,起到了“剪头绪”的效果。 故事前后连贯的方式是一个个情节,在男女恋情小说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