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教材学案)第八单元第十六课阿房宫赋含答案 .pdf

(新教材学案)第八单元第十六课阿房宫赋含答案 .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单元 16 阿房宫赋 学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3.学习文章多用比喻、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自主预习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 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 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古文,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他的诗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在晚 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 川文集》。 2.关于“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 《文心 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 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 志的 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 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 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 一定的诗意。 3.结合书下注释,理解并熟读全文。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泛读并正音。 2.学生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语调。 3.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就其内容看,主要包括几部分? 4.由以上分析可见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哪些是“体物”,哪些是“写志”? 二、研析第一段 1.结合课下注释 自读,明确重点实词的意义用法,理解段意。 2.本段开头一句话写什么?有何特点? 3.体会其余句子各写阿房宫的什么特点? 4.概括一下阿房宫宫殿的特点。 5.如何理解“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6.学生朗读,背诵。 三、研析第二段 1.第二段写阿房宫内部,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 2.本段写的阿房宫的宫女,主要来 自哪里?有何特点和用意?作者又是如何写的? 3.本段写了阿房宫的什么“物”,有何特点?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 4.总结: 5.学生集体朗读本段文字。 6.总结第一部分: 四、研析第三、四段 1.学生自由朗读,疏通段意。这两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2.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用第三段中的哪一个字概括?从第三段的哪些短语和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这种 情感?学生自读体会。 3.第四段“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一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 道理? 4.第四段不仅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也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 目的何在? 5.齐读全文,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强烈情感,以及文中词句句式、声调的特点。 五、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即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 方面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请结合学过的《赤壁赋》等,举例说明赋的 特点。 核心素养专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 目。 治安策 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 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故自为赤子,而教 固已行矣。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 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知行合一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喜欢音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