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oc】略谈校注《重修凤翔府志》
略谈校注《重修凤翔府志》 略谈校注《重修凤翔府志》41
略谈校注《重修凤翔府志》
刘改荣
提要:乾隆三十一年的《重修凤翔府志》是宝鸡古代地情文化的总汇.文章认为旧志校注应首选资料全,
存量少,利用大的旧志;校注旧志的保证是领导支持,队伍精干,敬业;校注旧志应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历史
借鉴.
关键词:《重修凤翔府志》旧志校注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的《重修凤翔府志》是宝鸡古代地情文化的总汇,该志由凤翔知府
达灵阿主修,凤翔府通判叶世助参修,知州,知县11人分修.全志共12卷,80余目,21幅图,
上限夏,商,周,下限清乾隆三十一年,近40万字,重点记载了明清时期凤翔府辖凤翔,宝鸡,
岐山,扶风,眉县,麟游,千阳7县及陇州的舆地,建置,祠祀,田赋,官师,学校,人物,选 举,艺文等情况,真实反映了凤翔府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面貌.为了传承文化,积累史料,研究
历史,总结经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宝鸡市志办于2000年开始筹划校
注工作,组织物色人员,制定校注方案,明确校注原则,提出出版的质量要求,限时完成任务.
2001年形成初稿.2002年形成100万字的校注本,于10月交陕西地图出版社出版.是年12月
份,宝鸡市第一部校注的旧志向社会公开发行,并产生了良好的反响,需求者众多.2003年该
志获宝鸡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一
选定校注《重修凤翔府志》的缘由
在宝鸡丰厚的文化典籍中,我们选定校注该志考虑因素有3点:其一,纵观历史,凤翔曾是
陕西关中西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位置显着,影响重大,其行政管辖和地位相当于现
在的宝鸡市.旧志称:凤翔,关西一大郡也.岐周故治,扶风旧都.凤翔,周为雍邑,北魏
在雍县设平秦郡;隋炀帝时岐州,陇州并为扶风郡,治所在雍县;唐肃宗时改扶风郡为凤翔郡,
后凤翔郡为凤翔府,称西京;五代为关西道凤翔府;北宋是秦凤路凤翔府;明为陕西承宣布政使
司凤翔府;清置陕西省凤邻道凤翔府.民国27年(1938)设陕西省凤翔专员公署,直至民国30
年(1941)专员公署才迁至宝鸡.其二,据考证,现今宝鸡地区从春秋战国至宋的志书存目仅有
《凤州图经》,宋佚,其余无考.据史料记载,明清以来宝鸡地区曾修过5部府志:第一部明正德
十六年(1521)《凤翔府志》,第二部明万历五年(1577)《重修凤翔府志》,第三部清康熙四十九
年(1710)《重修凤翔府志》,第四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凤翔志略》,第五部清乾隆
三十一年(1766)《重修凤翔府志》.相比之下,凤翔知府达灵阿在主修《重修凤翔府志》时,有
《大清一统志》和《陕西通志》之体例作参考,有前四部凤翔府志作基础,有采访结果和衙门公
,是《凤文纪录作材料,又有一批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才,所以撰修的总字数近40万翔志略》的
6倍,其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成书较晚,保存完好,利用价值大.其三,乾隆三十一年《重
修凤翔府志》修成以后,曾木刻刊行.此后,继达灵阿做凤翔知府的德明在刻版过程中,又增加
了其他有关的内容.在《官师》志中增载了自己,在《艺文》后增添了自己所写的《喜雨池记》
和《城鸦晚噪》.《重修凤翔府志》至今已有240年,其书在社会上已罕见,目前发现的只有北京
42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7期
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宝鸡市图书馆等藏本,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而且还有失传
之虞.为了保存史料,古为今用,扩大影响,需要再版.鉴于上述情况,经过我们反复研究,最
终确定校注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凤翔府志》.
二校注《重修凤翔府志》的问题处理和采用原则
校注旧志是一项艰巨繁难的工作,应着眼于古为今用,服务现实,需要在校注实践中进行探
索和尝试.在校注中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求真务实精神,做到补史之缺,
纠史之错,准确反映历史真实,使校注出版的府志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不需借助工具
书就能读懂.当我们着手校注时,发现市图书馆藏本有2页已成空白,致使残;原字体皆繁
体字,有些字由于木刻而成错字,带来繁;很多用语是古体文言文,今人读之已觉陌生难懂,
造成难;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宣扬封建伦理和愚昧迷信,不是今人的观念,存在旧.为了使
残,繁,难,旧变得全,简,易,新,必须规范校注标准,统一校注文风,以提升全志校注的
质
量.为此,我们对有关问题作了如下处理:1.统一了书名.旧志有的地方称《重修凤翔府志》,
有的地方为《凤翔府志》,重印时我们规范为《重修凤翔府志》.2.改排版形式.原木刻本为竖
排版本,为便于今人阅读,重印时改为横排版本.3.增加有关内容.校注重印本在志首增加了
前言,编校说明和校注目录,帮助读者了解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