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五育融合”的未来走向.docx

“双减”背景下“五育融合”的未来走向.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双减”背景下“五育融合”的未来走向 摘 要:“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五育地位不平等、五育之间不关联、五育融合不充分等问题依然突出。“双减”政策的出台有助于解决“五育融合”的现实问题,二者具有诸多内在契合点,如,基于相通的逻辑起点,面临相似的现实境遇,指向相同的目标诉求等。“双减”背景下应依托教育时空保障,拓宽“五育融合”之广度;回归教育育人初心,挖掘“五育融合”之深度;注重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五育融合”之效度。 关键词:双减;五育融合;未来走向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一直是教育追寻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构建完整的教育和塑造完整的人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持续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涵探索折射出国家层面话语体系对培养完整的人的不断深化。“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1]“五育融合”的育人方式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五育整体育人。 当前,尽管“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在具体实践中,考试压力引发的教育内卷导致五育失衡、分散乃至割裂的现象依然严重。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此前不久,教育部专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这是迄今为止党和国家出台的力度最大、决心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义务教育阶段减负政策。“双减”政策的出台,从顶层设计上为“五育融合”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助于打通“五育融合”推进过程中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为推进五育的真正融合创造了契机。 一、“五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虽然教育理念和政策制定都指向“五育融合”,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由于学科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根深蒂固,实施效果并不乐观,“五育融合”依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一)五育地位不平等 在“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内,五育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谁都不是边角料。但是,受应试教育体制、工具化、短视化和功利观等的影响,在推进五育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从学校到家长甚至学生自身,对五育的认知存在误区,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的的“智育”成为一家独大的“主角”,而其他“四育”则沦为无足轻重的配角。“长智、疏德、弱体、抑美、缺劳”现象和“唯分数、唯升学”等问题在育人实践中普遍存在。很多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文化课所占比重高,音乐、体育、美术、劳动、德育等课程所占比重较低,且在本来课时就少的情况下还时常被文化课挤占;有的学校甚至将体育、美育及劳动课课时一再压缩或取消,呈现出一种德体美劳课程与文化课割裂甚至矛盾对立的局面。有些学生片面发展,存在明显的短板甚至某“育”偏废的问题,这正是五育地位不平等的一种典型表现。 (二)五育之间不关联 五育各有其自身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或缺的价值,同时它们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致力于塑造健康、完整的人。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既要承认五育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更要从整体视角去思考五育的融合。学校里从来不应该有割裂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应该推进五育的跨领域性、融合性和关联性。[2]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五育目标常常遭到过度分解,五育过程被零散分割,出现五育之间相互不联系的“孤岛”状态。例如,有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中,通常将五育中的各育单列,视五育为五个独立的教学过程,分别对应学生五个方面的素养,将五育内容割裂为几个彼此独立的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内容设置上的分裂性,导致五育教学目标被分解为五个孤立的目标,五育目标的过度分解和五育过程的条块分割状况,又进一步导致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整体育人目标被割裂,背离了“全面发展”和“全面育人”的教育初衷。 (三)五育融合不充分 “五育融合”不是各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做加法,而是实现五育的真正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真正做到相互融通、彼此渗透和有机整合。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融合只停留在表层,既没有学生高阶思维的参与,缺少深度,也不具有连续性,常因时间不足等而中途放弃,可持续性不强;融合程度浅,没有从上位的目标即“培养什么人”的层面推进五育并举,认为课程与活动就是一切,至于为什么设置这些课程与活动,以及效果如何,则思考得不深不透。这既浪费学校资源,也大大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从而阻碍了教育整体性目标的实现。 二、“双减”背景下“五育融合”何以可能 “双减”并非仅指字面意义中的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是一套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设计到机制构建的完整体系,“指向的是教育内卷化、社会阶层固化、家庭教育焦虑、高额教育支出和学生负担过重背后的结构性矛盾”[4]。“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解决“五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契机,

文档评论(0)

131****8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