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sy海隆形成的构造背景和机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hisy海隆形成的构造背景和机制 全球火山岩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第一个是活动的边缘,第二个是大海的中脊系统,第三个是海和洋底的高原,分散于洋盆子的海和物底高原。主要分布在洋太平洋。它在过去10年中再次受到密切关注。这是一个具有中金叶特征的海底构造。 1 海洋岛屿地潭柱的起源和演化 太平洋中、新生代一些海底构造中除洋中脊和转换断层外,典型构造的代表就是一系列类似皇帝—夏威夷海岭大拐弯(Emperor-Hawaiian Bend)的特征线性构造,由火山岛链组成。因其年代的单向递变规律,曾是Morgan证明板块是运动的重要证据,并由此提出了静态地幔柱的观点;但40年后的今天,这个静态地幔柱模型逐步被动态地幔柱观点所取代。最新年代测定表明,不同岛链拐点处的形成时间不同,皇帝—夏威夷海岭大拐弯点为47 Ma(Diakakuji),Tokelau海山的为57 Ma,Gilbert脊的为67 Ma,Louisville海山的为46 Ma,所以,西太平洋这些海山不具有统一的运动学特征,此现象可能有洋底岩石圈的局部伸展作用的影响。也有学者提出海岭移动不仅受板块运动制约,还与热点移动及地幔对流导致地幔柱弯曲有关。由此,人们改变了热点仅反映板块运动的简单认识,提出热点可用来揭示过去洋底地幔对流的形式。由此可见,热点又成为联系深部和浅部相互作用问题的重要研究对象,涉及到脊-柱相互作用,地幔柱到达大洋岩石圈底部后可以被洋中脊以不同的形式俘获,不同海山链拐点年代的不同可能揭示更为复杂的地幔动力学过程,也可能存在地幔内部不同地幔柱融合为一体、或统一运动形式的不同地幔柱融合、或同一地幔柱分裂为二的复杂过程。 迄今,对于这些热点的起源,依然存在两种不同学派:一者称为“top-down”的板块驱动机制,就是岩石圈裂解激发了浅地幔减压熔融;另一种称为“bottom-up”,就是热边界层处(约700 km或核幔边界处)地幔上涌的地幔柱模式。但也有些热点则与地幔柱没有任何成因联系,如黄石公园。 持板块驱动观点的研究者提出,这些海山链大拐弯的动力背景也可能和太平洋板块的重组密切相关。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板块重建发现,50~53 Ma之间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板块重组,并且,板块—地幔柱系统重组可能是50 Ma左右皇帝—夏威夷海岭的大拐弯构造的原因。此外,中生代太平洋板块格局重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却没有和洋底高原的研究很好地结合。太平洋底区别于其他海域的典型构造就是大量弥散性、密集性分布的洋底高原和台地,被认为是了解大洋岩石圈内部和下部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对象。 所有上述研究成果都来自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洋底高原和海山的调查,大洋科学钻探计划集中调查研究了印度洋Kerguelen和太平洋Ontong Java洋底高原,因为它们是目前大火成岩省(LIPs)中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洋底高原的形成机制虽然大同小异,但我们不能确定Shatsky海隆(图1)和Ontong Java高原是否具有相同的成因机制。Shatsky海隆、Ontong Java洋底高原,连同Magellan海隆、Manihiki海台,都被认为可能起源于南太平洋同一三节点(图3),特别是Shatsky海隆位于随后西北角的三节点位置,地球化学上还具有一些地幔柱特点,并且发育磁条带,这与其他洋底高原多数形成于磁静期不同。因此,它具有很多优势,可以揭示其形成演化是板块驱动机制成因还是地幔柱起源成因。 随着钻探技术的进步,DSDP、ODP、IODP已经对Shatsky海隆进行了几个航次的调查, DSDP和ODP航次在Shatsky海隆取心已经有32年的历史。DSDP Leg 6(井位47~50)、Leg 32(井位305、306)和Leg 80(井位577)、ODP Leg132(井位810)和Leg 198(井位1209-1214),钻探点均在南部最高隆起地块Tamu上(图1),其中很多井位只是浅钻。ODP Leg32航次钻到了沉积盖层,恢复了贝里亚斯期(最早白垩纪)沉积物,也就说明Tamu块体形成于晚侏罗或早白垩纪时期。ODP Leg198钻探恢复了Ori地块(井位1208)、Shirshov地块(井位1207)的沉积物。两个井位处,只钻到沉积盖层的上表层,经同位素分析是晚白垩世沉积物。 火成岩基底钻探方面,IODP324航次之前只钻到两次。在Leg6航次中,井位50处钻井样品只恢复了一些基底玄武岩的表层;Leg 198航次中,Tamu地块西南侧翼处的井位1213,钻探到约46 m轻微变形的玄武岩基底。这些玄武岩不仅第一次为Shatsky海隆放射性测年提供了证据,同时,还收集了一些有价值的同位素Nd-Pb-Sr数据。本文作者李三忠参与了2009年9—11月的IODP324航次,目的是为了对Shatsky海隆火成岩基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