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音乐复制技术发展中的复制权界定
留在视听行业的声音就像拥有出版行业的机器,并且该版权开始担任音乐行业与技术交流的调停者。在与技术、版权因素的互动过程中, 美国音乐产业历经乐谱时期、实体唱片时期和数码文件时期。
一、 从市场需求看
叮砰巷 (Tin Pan Alley) , 是指纽约曼哈顿市区第28西大街。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到20世纪上半叶, 作为美国音乐出版发行中心而闻名于世。叮砰巷的音乐生产方式是通过印刷活页歌片来销售流行歌曲, 因此, 它的由盛而衰代表了音乐产业的乐谱时期。与之相关的技术因素有 (1) 印刷机; (2) 还原钢琴1。与之相关的版权因素有 (1) 1831年的版权修正案, 将印刷的音乐作品增加为版权保护的作品形式; (2) 1897年的一项修正案将公共表演权适用范围扩至所有的音乐作品形式; (3) 1909年版权法, 明确了通过还原钢琴将源音乐还原的行为是复制, 并设立了一种法定机械许可 (a compulsory mechanical license) 。
1831年以前, 音乐作品的印刷复制件-乐谱没有被版权法正式纳入保护对象之列, 随着1820年以来音乐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 创作环节的作曲家受到的剥削相应加重, 对音乐创作者的保护提上版权法的日程。1831年, 美国国会第一次全面修订版权法。将印刷的音乐作品增加为版权保护的作品形式。
在19世纪下半叶, 美国大众欣赏音乐的途径比较单一, 要么去剧场或公园看现场演出, 要么就是在家里弹弹钢琴。特别是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 大众购买钢琴的热情席卷全美国, 极大地刺激了钢琴制造业的迅速增长, 据估计, 到1887年为止, 大约有80万架钢琴被购买, 除了成年人热衷于在家学习弹奏市面上流行的歌曲和乐曲以外, 全国有50万以上的少年儿童在学习钢琴。另一项调查发现, 在1902年全美国大约有9万2千名音乐家和音乐老师。2
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一个新型的音乐产业-印制出售流行音乐歌谱, 产业的核心组织是音乐出版公司。
出版商们为了打开流行音乐歌谱市场, 极尽推销之能。他们把制成活页歌谱的流行歌曲附带在书籍、杂志、报刊、广告画等音乐读物里, 一起出售给顾客, 也会把这些歌谱专门送给流行音乐表演家们, 通过表演家的演出和社交圈子来扩大乐谱的销售。为此, 他们还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流行歌曲推销队伍。这些推销人员手持印制精美的歌谱, 在剧院、夜总会和一些小型演出的地方进行不厌其烦的促销活动, 后来还发展出一种叫“宣传员” (song pluggers) 的推销人员, 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上门的顾客在钢琴上演奏商家出版的流行歌曲, 当然, 除了会弹钢琴之外, 还要有漂亮或英俊的外形。
为了形成创作、印刷、销售的产业一条龙, 出版商还要雇佣词曲作者并包装歌手。
虽然1831年乐谱被纳入版权作品的保护形式, 1897年版权修正案在立法上赋予音乐版权人的公共表演权。但是, 对词曲作者来说, 在表演权集体管理组织没有出现以前, 要想靠自己个人的精力去落实乐谱的销售数和被现场表演的次数从而争取自己的版税, 是件难事。因此, 当时词曲作者还都是以一次买断或受雇的方式与出版商合作。在雇佣词曲作者的运作模式下, 雇主成了音乐版权作品的拥有者。
出版商四处搜罗最好的歌词和歌曲作家, 并与他们签订合同来取得独家买断的使用权, 让这些全职服务的专业音乐家为出版商创作适应潮流的歌曲。商家们为及时抓住良机, 当这些受雇的作曲家写的歌曲一经脱稿, 就会立即雇请歌手前来试唱, 歌手的受欢迎程度与乐谱的销量息息相关, 因此, 包装歌手的“造星”程序也是细化的产业亚环节。
19世纪下半叶, 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移民大潮通过纽约涌入美国, 作为移民的第一站, 很多人选择呆在纽约生活下来。随着纽约发展为美国的首位性城市, 其音乐文化成为全国音乐产业的风向标。许多原来在芝加哥、波士顿、费城、辛辛那提等大城市开设音乐出版生意的公司纷纷迁居纽约, 以占领音乐市场的制高点。于是, 在纽约曼哈顿市区的第六大街和百老汇大道交叉的第28西大街, 形成了一条纯属音乐出版人做生意的街区-叮砰巷。叮砰巷里的驻户都是当时美国音乐产业的执牛耳者, 著名的有1881年开业的哈姆斯音乐出版公司 (T.B.Harms Inc.) 、弗兰克·哈丁出版公司 (Frank Harding) , 1885年建立的维特马克家族音乐出版公司 (WitmarkSons) 和1895年从威斯康星州米尔沃克市迁来的查尔斯·哈里斯音乐出版公司 (Charles Harris) 。查尔斯·哈里斯不仅是出版商, 而且自己尝试作曲, 他创作的歌曲《离散的舞会》曾风靡一时。1
随着叮砰巷成为美国音乐出版中心, 叮砰巷的流行歌曲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并在
文档评论(0)